江浙滬一套房打了水漂:自由獨立的西式教育, 爲何養出了“海歸啃老族”?

西方教育倡導獨立、自由,要發展自我意識,不要靠着父母。但是,爲什麼現在我們身邊有那麼多海歸,他們的獨立性遠遠不足。工作要靠父母找,業績要靠父母拉,甚至啃老不工作的也並不少見?

中國孩子接受國際教育,是否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中產家庭投入江浙滬一套房的費用,如何避免養出「海歸廢物」?

作者:ABB ,曾在滬粵多家教育集團擔任管理崗位。目前主要在國內外學校的收購出售、品牌和項目引進、託管運營等方面,從事教育領域的商務拓展和資源對接的工作。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爲星標”哦!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最近跟幾位孩子一路接受國際教育的家長聊天,有了一個驚訝的發現——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特別後悔。

後悔在孩子學習上投入了太多精力、金錢,卻沒有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

等孩子進了海外名校驀然發現:遠沒到自己退場的時候。

這羣“天之驕子”要麼不想就業,要麼不具備自己找工作、養活自己的能力,都得靠爸媽幫着找、幫着做。

這些孩子在整個成長路上,常常是——

公辦學校讀得太累,就換國際吧;

國內卷得太累,就提前出國吧;

書讀不進去,那就請家教、培訓機構、留學機構,全程護航吧;

外國大學太難,那就找輔導和代寫吧;獨自生活太累,那就請鐘點工和長期外賣吧;

外國找工作太磨人,那就回國等爸媽安排吧;

自己繼承家族公司太耗精力,那就請職業經理人管吧;

上班實在太煩,那就在家全職兒女吧……

家長們吐槽的焦點不僅是孩子“不爭氣”,更在於反思這些孩子一路接受國際教育,深受國際教育理念的薰陶要成爲“有獨立思考能力”“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人嗎?

常年受外籍老師教育,並在國外生活多年後,怎麼沒有學到西方孩子獨立自主的品質?反而回到家族的羽翼之下,迴歸到中式教育的“大家長制”裡去了呢?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國際教育不就沒有改變孩子,只是多了一張國外文憑嗎?

中西方教育是農耕文明

與海洋文明的碰撞

首先大家達成的共識是:學校教育只是一小部分,家庭文化更深刻地影響着孩子的價值觀。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積澱下來的深厚底蘊是很難通過幾年的“洋墨水”就徹底改變的。

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長輩教晚輩種地,所以我們尊重權威;老祖宗留下的經驗法寶,讓後人能吃飽穿暖,所以我們重視傳統;年幼的孩子長大後要照顧養育過他們的長輩,所以我們強調反哺;老帶小,小顧老,大家庭聚集起來才最有可能讓這個家族生存下來。

所以我們產生了“大家長制”,父母愛護甚至可以干涉孩子,子女既想突破管制,但更可能依賴家族帶來的蔭庇和懷抱。

而以美英爲首的西方社會,則同樣因地理和歷史的原因,發展成了海洋文明。

年紀和輩分沒那麼重要,因爲敢想敢拼、願意四處冒險的年輕人,可能更能帶來財富;哪裡有魚、哪裡有商貿,就去哪裡,家人聚在一起不如分開活動來得能易存活;比起家族親緣,契約精神更容易讓陌生人信任,並與之合作……

所以自然就崇尚個人主義,爸媽不需要給孩子買房,孩子也不需要給父母養老,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因此,我們農耕文明的人“心向內”,是集體主義,而海洋文明的人“心向外”,是個人主義。

我們華人家長就算把孩子放在國際學校、國外大學了,仍然處處要爲他們把路鋪好,甚至結婚生子後,還要繼續爲孩子的家庭把路鋪好。在這樣的文化里長大的孩子,就喝了幾年“洋墨水”,怎麼可能會搖身一變,變成一個海洋文明裡孕育出來的、獨立性更強的人呢?

反而孩子更可能會一邊享受“大家長制”裡所帶來的保護和好處,一邊跟爸媽反駁“外國老師說,你們管得太多了。”

解決方案就是:我們只能靠剋制中式家庭教育裡的“大家長制”的教育習慣,並且採用啓發、引導,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做的方式,來配合國際學校的教育理念,增加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爲此,我又採訪了兩位選擇國際教育的家長,看看他們用了什麼好辦法,讓自己的孩子願意自力更生呢?

哭窮,是一把雙刃劍,

逼孩子成長,也讓孩子拘謹

我們班有一位家長,是白手起家的“創一代”,但他非常“摳門”。他“欺騙”孩子家裡境遇一般,只能負擔孩子國際高中和外國大學的學費,其他都要靠孩子自己了。

有一次孩子因爲打遊戲沒複習托福考砸了,他硬是不給錢讓孩子重考,說給孩子一個教訓,但同意讓孩子做家務賺錢。他試圖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知道機會來之不易,家裡也並沒有多餘的錢幫他託底。

在要不要找外面的留學機構的問題上,他也堅持讓孩子自己做申請。我和孩子的媽媽也勸過他,外面的機構很專業,可以幫孩子包裝一下,說不定能申上更好的大學。

但他拒絕了。理由是,要是孩子得靠包裝,靠別人去到一個自己夠不到的學校,那麼他會產生錯覺,以爲這就是自己的能力,或者會因爲嚐到了甜頭,而過度依賴外部力量,養成習慣,就想花點錢找外面的幫手解決問題。

他本人的原話是:“從短期看,我花點錢讓我孩子去一個更好的大學,非常值,但是從長期看,我希望他知道,他得靠自己。以後他得自己找實習,找工作,賺錢立足,而不是總覺得自己有退路。畢竟我幫不了他所有的事。”

後來這個同學去到了美國一所還不錯的大學,學習、工作都很努力,在就業形勢比較糟糕的時期,都在畢業前就拿到了硅谷大廠的錄取。

但他媽媽後來告訴我,他在大學裡也放棄過一段戀情,因爲他很忙,沒時間維繫,而且他也希望能找一個對他移民有幫助的女生。他媽媽就在反思:是不是把孩子培養得太現實了?

哭窮,確實達到了提升他自立自強的品格和賺錢理財的能力,但是好像又讓孩子錯失了很多其他的品質,以及他本可以享受到的更愜意美好的人生。

父母高質量陪伴

才能教得好孩子

在這個問題上,另一位學生的母親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她覺得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有這個能力託他們一把,爲什麼要讓孩子走那麼多彎路,從底層開始奮鬥?

所以她並不贊成窮養,而是採用教會孩子如何賺錢、如何花錢的方式,讓孩子對追求事業感興趣。

我曾經邀請這位母親來學校的職業日,給同學們做分享時,她說:她一直帶孩子創業。孩子小時候,讓孩子跟着店裡的銷售員,一起賣東西,並和孩子討論,什麼方式更容易賣出去,以此來教會孩子識人;

孩子長大一點,她就把孩子放在公司裡,一起開會,一起設計產品,認真傾聽孩子的點子和看法;教孩子看財務報表,看看在她們共同的努力下,公司賺了多少錢,哪裡可以更省錢。

最重要的是,她每月會給孩子一筆“工資”,並且允許她自由支配。她以爲孩子會很快花完,或者買奢侈品炫耀。沒想到,孩子買了黃金和理財產品,並且用漲的錢消費。孩子說,她一直跟着媽媽創業,深知投資的價值,以及用“錢生錢才能實現財富自由”的道理。

所以女兒從小就是一個很有事業心的人。“孩子愛不愛工作,不是臨近大學畢業了纔開始培養的,他們這些娃都不差錢,我拿錢來誘惑她,根本沒用。”

學習本身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當孩子對成年人的世界非常感興趣的時候,不如直接帶孩子進入父母的世界,讓她親眼見識一下爸爸媽媽獨當一面的風采,她一下子就會嚮往那種成功人士的光環,然後潛移默化就覺得這樣的生活是理所應當的。

結語

中國人骨子裡的農耕文明的意識形態,與國際教育誕生之初就帶有的海洋文明的意識形態,有着本質的區別。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很容易就能學到國際教育裡的“形”,拿到一張外國大學的文憑,卻很難學到“神”,或許也沒必要非得學到“神”。

國際教育裡強調的獨立自主,還是非常重要的。不管選擇中式還是國際教育,都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先讓他們愛上社會,愛上工作,心疼父母,珍惜錢財的來之不易,這樣的孩子總不會差太遠。

ABB:曾在滬粵多家教育集團擔任管理崗位。目前主要在國內外學校的收購出售、品牌和項目引進、託管運營等方面,從事教育領域的商務拓展和資源對接的工作。個人公衆號“ABB講教育界的故事”(ID:ABBdegushi)。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長按複製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

高中羣管家微信號: guanjia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