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滬獨女”現象背後 富養式家庭教育

近期,“江浙滬獨女”現象在網絡上掀起了一陣討論熱潮,吸引了衆多關注。網友羨慕她們父母情緒穩定、不掃興,羨慕她們的想法能夠得到父母尊重,羨慕原生家庭是她們最大的後盾。

這一現象背後,反映出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方式,值得我們深入挖掘與思考,尤其是對於“富養”這一概念的全新解讀與實踐。

幸福家庭的滋養

隨着“江浙滬獨女”現象走紅,相繼有江浙滬女孩在網上曬幸福、曬父母,她們很多來自普通家庭,有些並不是獨生子女,但都被統稱爲“江浙滬小公主”。爲什麼江浙滬女孩成爲羨慕對象?網友因何認爲女孩出生在這幾個地方是頂配人生?

蘇州的張女士與丈夫陸先生都是本地人,結婚多年一直相敬如賓。走進他們的家中,溫馨和諧的氛圍撲面而來。客廳的一面牆上掛滿了一家三口的照片,記錄着女兒陸雲成長的點點滴滴。如果不詢問,想不到陸雲已經38歲併成家了。“多大在我們眼裡也是寶貝的。”陸先生對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說,“我是醫生,他媽媽是售貨員,就這一個女兒,所以她讀大學也在本地,這樣家裡照顧方便一點。”

年近40歲的陸雲身材嬌小、皮膚很白,一點兒看不出年齡,她說:“我住得離爸媽家很近,沒事我們一家三口就回來蹭飯,老爸帶孩子、老媽做飯,我就輕鬆了。”

談到“江浙滬獨女”現象,張女士笑了起來:“哪有什麼特別的,就是儘量讓家裡溫馨一點,孩子在溫暖的環境中長大會更有安全感和自信心,也更願意去探索世界、學習知識。”陸先生補充道:“我們夫妻之間很少爭吵,遇到問題都會心平氣和地溝通解決,所以陸雲從小就性格隨和,老是笑眯眯的,現在我們帶的外孫也是這樣。”

據陸雲分享,不僅自己家這樣,整個大家族裡,叔叔們、阿姨們的家庭也都很幸福。

“其實這和江浙滬一帶的文化傳統有關。江浙地區文化中強調平等、尊重,這種觀念滲透到家庭生活中,夫妻間相互尊重對方的人格、想法和選擇,爲和諧關係奠定了基礎。而且,江浙人性格通常較爲溫和、細膩,具有勤勞的品質,夫妻都願意爲家庭付出時間和精力,共同承擔家務勞動。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地區社交文化的影響:大家周圍有許多家庭關係和諧的榜樣,通過社交圈子的交流和互動,比照學習,促進自身夫妻關係的改善和提升。”中國科學院心理諮詢師、高級婚姻家庭諮詢師高飛說,“我到江蘇霞客鎮的一個村做過調研,村裡那麼多人,幾代人竟然沒有一例離婚的,你說圈子的相互影響力大不大?家庭幸福,孩子自然就幸福。”

平等尊重的底氣

其實拋開地域因素,熱播劇《玫瑰的故事》中的黃亦玫同樣被網友視爲“天選女兒”劇本,她的家庭是衆多“富養女兒”家庭的縮影。

在黃亦玫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鼓勵她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同時也會在關鍵時刻給予理性的建議和指導。母親則無微不至地關懷照顧,從小就培養她的藝術修養和審美品位,讓她在鬆弛的氛圍中成長。

在教育觀念上,黃亦玫的父母既有着對學業的重視,又有着對孩子全面發展的關注,鼓勵她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鍛鍊她的綜合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黃亦玫不是獨女,上面有一個哥哥,但父母對子女的愛和支持是一樣的,因此兄妹感情很好。

這樣疼愛女兒的父母,讓一些網友“慕了”,尤其是那些從小就體會到父母祖輩重男輕女的女孩。

其實,在江浙滬等一些地區,生男和生女早就沒有任何差別,無論是在教育資源的投入、生活關懷還是未來發展規劃上,父母對女兒和兒子一視同仁。

浙江蕭山的朱先生對記者說:“從來不會因爲是女孩子,就限制她(女兒)在某些領域的發展。只要是她感興趣的事情,比如喜歡做實驗,我們就買了大量的科學書籍和實驗器材支持她。希望她能夠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裡自由發展,不受性別的束縛。”

在財產繼承方面,也有不少家庭打破傳統,不再將財產留給兒子,而是根據子女的實際情況和貢獻公平分配。同樣,在養老責任上,女兒和兒子一樣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她們關心父母的生活起居、健康狀況,爲父母提供經濟支持和情感慰藉。

江浙滬率先流行的“兩頭婚”就是最好的體現,這種女兒和兒子一樣的觀念轉變,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思想的開放。它不僅促進了性別平等,也爲家庭的和諧與穩定奠定了基礎。

採訪中記者發現,江浙滬地區的父母對孩子高度尊重。這種尊重既體現在興趣、專業和職業的選擇上,父母不會輕易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也體現在溝通方式上,父母會以平等的姿態與孩子交流,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孩子的觀點,即使與孩子意見不同,也會通過理性的討論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以長輩的權威壓制孩子。

生活中,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他們不會隨意闖入孩子的房間、翻看孩子的物品,而是給予孩子足夠的隱私。這種尊重孩子的教育方式,培養了孩子的獨立人格、自主意識和責任感,爲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富養的深層意義

通過對這些家庭的採訪,我們可以看到,“江浙滬獨女”現象背後的富養式家庭教育,與物質上的富養關係不大,更是關乎精神上的滋養、人格上的塑造、能力上的培養。

家庭和諧能夠給予孩子安全感與歸屬感,讓他們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健康的心理狀態。男女平等的觀念爲孩子提供了公平的發展機會,使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不受性別偏見的束縛。尊重孩子的個性和選擇,培養了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決策能力,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會爲自己的人生負責。

可以看出,這種精神富養式的家庭教育,並不是只有在經濟發達地區或者特定的家庭條件下才能實現,其核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可以被廣泛借鑑和應用的,它爲我們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啓示。在未來的教育中,期待更多的家庭能夠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給予孩子平等的發展機會和充分的尊重。

同時,學校和社會也應該在教育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傳播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爲孩子們的成長提供更廣闊的平臺和更豐富的資源。只有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才能讓更多孩子成爲幸福代言人。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董穎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