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授夫妻養老院孤獨離世:養出一個涼薄的孩子,不如養一條狗

這幾天,看到兩件很讓人唏噓的事。

第一件,是上海的一位老醫生立下遺囑,將自己的遺產全部贈予好友,一分不留給子女。

爲什麼呢?

他辛辛苦苦地拉扯小孩長大,給他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還送他去瑞士留學,幾乎掏光了所有的家底。

然而,孩子8年來都沒有打一個電話過來問候一下。

好不容易有一次,孩子打電話過來,他問什麼事情,孩子說打錯電話了。

這是唯一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電話。

爲人父母怎能不心酸、不心寒。

第二件,是上海一對知名教授夫妻在養老院孤獨離世。

這對夫婦把孩子送到美國留學,子女們在那裡定居並擁有了自己的家庭。

然而,當兩位老人相繼離世時,三個子女均未回國,葬禮全程都由養老院代辦。

子女們直接說:錢不是問題,只要拍照、拍視頻給他們就行。

有人就在底下評論:養出一個如此涼薄的孩子,真的不如養一條狗。

教育、買房、結婚,他們爲孩子付出一生,到老卻換來一個淒涼的晚景。

這讓我越來越理解“相依爲命”這四個字背後的殘酷與悲涼。

有時候,人至暮年,你等來的往往不是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而是被遺忘的孤寡。

我想,這就是人最深的絕望:

年老時才發現,身前死亡近在咫尺,身後卻空無一人。

01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

一位郵遞員在送報時發現用戶主信箱被堵死了,只好敲戶主的門。

許久,一位步伐蹣跚的老人打開門說,是我故意堵死的,你以後送報紙時請按門鈴,親手把報紙遞給我可以嗎?

郵遞員說:可以是可以,但這樣你不嫌麻煩嗎?

老人說:不麻煩,如果哪一天你敲不開門了,就報警吧。我老伴走了,兒子在國外,我不在了都沒人知道。

說罷,老人掏出一張紙條遞給郵遞員說:“這是我兒子的電話,如果我死了,麻煩你給我兒子打個電話通知他。”

每次讀這個故事時,心裡都會涌起一股酸楚。

父母奮力託舉着兒女們飛上高空,兒女們卻只顧追求自己的未來,落下了最愛自己的人。

父母們在孤獨中慢慢佝僂了腰、斑白了發,老成了一個模糊的背影。

他們盼望孩子每週能回家,進門先叫一聲爸媽,吃自己做的飯菜時狼吞虎嚥,可這都成了奢望。

湖北72歲的羅奶奶,孩子在廣州買了房,離家遠,一年就回來一兩次。

兒子上次回來是在農曆的十二月二十九,離開的時候正好正月初二,在家裡的日子還不到三天。

退休前,羅奶奶是名老師,一直都有寫日記的習慣。

退休後,發現可以寫的東西越來越少,翻開過去一年的日記本,她寫得最多的是:今日無事。

在孩子過完年,離開後的一個月裡,羅奶奶生病了。

她艱難地在日記本上寫了幾個字:沒什麼事,我就先死了。

羅奶奶去世的消息,兒子三天後才知道。

遠在他鄉的孩子成了家、有了事業,留在家鄉的父母便成了身無所養、心無所依的可憐人。

他們只能在孤冷中消磨着最後的日子:

病了沒人管,累了沒人陪,盼不到上門的子女,等不到一個噓寒問暖的電話,

這是世上最荒唐的事。

父母子女一場,他們拼盡一生,免我們飢、免我們冷,可最終自己卻落個無人問津、老無所依的下場。

02

不得不承認,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卻從來不是父母的家。

我看過一部低成本小衆片子《娘惹肉》,看似講的是“孝敬父母”的故事,實則將“孝順”二字諷刺得淋漓盡致。

這是一個單親家庭,一位母親獨自含辛茹苦地把兩個孩子拉扯大。

等兩個兒子成家立業後,母親也到了頤養天年的年紀。

兄弟兩人便商定:一人一年輪流贍養母親。

除此之外,兩人還定下了一個規矩:以母親的體重爲交付標準。贍養的一年內,如果母親的體重下降,作爲不孝的懲罰,則要再養一年。

第一年,是二兒子在贍養老太太。

二兒子是一個屠夫,每天殺豬賣肉,他的妻子是一個精於算計的女人

家裡生活條件還算可以,但平日卻只給母親吃殘羹剩飯。

可到了四月初七這一天晚上,他們竟然破天荒做了一大桌子菜,全是葷菜。

爲什麼呢?

因爲他們突然記起:四月初八,是老大來接母親的日子。

在飯桌上,夫妻倆卻一個勁兒地讓瘦弱的母親吃,一塊肉都不讓兒子動。

看到一桌子肉,老太太非常興奮,大口吃了起來。

沒過多久,母親就吃飽了,放下碗筷。

誰知道老二仍不停往母親碗中夾肉,要求母親繼續吃。

老母親推脫不得,抖着手,接着吃。

可實在吃不下了,一個不慎差點吐出來。

看到這一幕,老二媳婦趕緊用手堵住了老孃的嘴。

老太太緩了一會兒,想要去上廁所。

老二立馬攔住,解釋道:“娘啊,廁所板子壞了,您就忍忍吧。”

晚上睡覺前,還被老二媳婦灌了一碗肉湯。

時間終於到了第二天。

老大上門了,第一句話就是:“母親怎麼瘦了!”

老二氣憤迴應道:“賣肉還得稱斤呢,你說瘦就瘦了?”

不一會,兄弟倆將母親架上了秤。

看到老母親比之前重,老二兩口子喜笑顏開。

老大兩口子,卻愁眉不展。

誰曾想,年邁的老母親從秤上下來時沒有站穩,搖晃了幾下,兩塊豬肉從身上掉了下來。

原來,是老二妻子擔心母親不夠斤數,特意在稱重前給母親穿的外套口袋裡放了兩塊肉。

這下老大兩口子笑開了花,高興地走了。

留下的老二兩口子怒火中燒。

他們的老母親,眼裡則寫滿了悲哀。

這部片子劇情看似誇張,卻也是一種悲哀的現實:父母視孩子爲一切,孩子把父母當成累贅。

生孩子是任務,養孩子是義務,可靠孩子卻是錯誤。

父母無怨無悔地爲孩子付出一生,到老卻被嫌棄沒本事、要被伺候吃喝拉撒。

許多人都忘了,從牙牙學語到升學考試,從年少叛逆到成家立業,父母們是怎麼包容我們,是怎麼爲我們擋風遮雨的。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真正的孝順是,你養我小,我養你老。

小時候父母護着我們闖過險灘難關,長大了我們也要給父母一個溫暖的港灣。

03

人民日報曾發過這樣一組照片。

上面是母親揹着兒子來看病,下面是兒子揹着母親來看病。

這是一場愛的輪迴。

當我們長大,當父母老了,我們也要扛起守護的責任。

河南駐馬店,有一個90多歲的老人,被稱爲最幸福的老人,四個兒子都爭着贍養她。

有一次,老人住在最小的兒子家裡,小兒子和小兒媳對她的照顧體貼入微,她住得很愜意。

有一天,小兒子和兒媳婦去外面幹活了,老人獨自一人守在家裡。

這時候,老人的三兒媳偷偷來到小兒子家,想要提前接老人過去住。

理由是,這幾天天氣溫度太高,自己家比老小家涼快。

老人見三兒媳婦這麼有孝心,也樂意過去。

結果,剛走出家門口,小兒子就從外面回來了。

遠遠地看見三嫂要“偷”老母親走,他趕緊攔住了他們的去路:“娘,你們這是幹啥呢,還沒到時間呢,我可逮着你們了呢。”

三嫂笑笑說:“這天氣熱了,俺家涼快,讓娘住我家舒服點。”

看着三嫂一副非要把老人“搶”走的樣子,小兒子妥協了,“得呢,等到天氣涼快,我再去接俺娘。”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有幾次三嫂子都提前把老孃接走了。

後來,有記者採訪了老人的二兒子。

老人的二兒子已經70多歲了,他這樣說道:

“有娘就有家,每天一進門,一喊娘,俺娘就在屋裡迴應俺,多舒坦啊。逢年過節的時候,因爲有娘在,大家都會回來,圍着俺娘,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這份幸福用錢都買不到。”

陪伴和守護,是最好的感恩方式,也是最高級的孝道。

對父母而言,晚年的幸福不是攢下了多少錢,擁有什麼樣的地位,而是身邊有個知冷知熱的孩子。

對兒女來說,父母尚在,我們能侍奉左右,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福氣。

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知道老人爲什麼喜歡買保健品嗎?

以前我以爲是他們無知。

事實上,他們是因爲從推銷員體驗到了一種被呵護的溫暖。

一位老人在接受採訪時,清醒地說道:

“我知道他們都是騙子,我買這些產品,不求有什麼效果。但我花這點錢,他們能陪我聊天,讓我開心,我覺得挺值的。我的孩子連騙我的時間都沒有。”

你以爲父母買的是保健品,卻不知道他們需要的是一份感情。

不讓父母在晚年後過得孤苦無依,是身爲子女的責任。

若是你遠遊在外,便多多打電話與他們嘮嗑;若是能在身側,那就多找時間陪伴他們。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