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不只愛美!13個子宮內膜癌風險 太胖相關就佔3項
「13個子宮內膜癌因子」,女性要注意! 太胖、愛吃炸物快戒吧。(示意圖/常春月刊提供)
50多歲的李太太是子宮內膜癌病人,在接受子宮內膜癌手術後,開始出現下肢淋巴水腫,剛開始大腿有些輕微浮腫,休息後也無法消除,後來症狀加重,左邊腳掌至大腿的整個浮腫,直徑大小都約莫右邊正常下肢的近兩倍左右。不僅造成外觀的嚴重改變,也影響到活動、手臂或腿部的皮膚變得粗厚與乾燥,並隨時伴隨癢的症狀,造成生活上的不適,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子宮內膜癌淋巴廓清術後產生的併發症。
●子宮內膜癌 13個危險因子要注意
子宮內膜癌是臺灣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年統計資料顯示,子宮體癌(子宮體癌細分爲子宮內膜癌和惡性子宮肉瘤,而超過九成的子宮體癌都屬於子宮內膜癌)列居爲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的第十名,且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
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林俊宏表示,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包含:1.肥胖、2.高熱量高油飲食、3.賀爾蒙因素、4.不曾懷孕、5.初經早或停經晚、6.更年期服用雌激素、7.老化、8.缺乏運動、9.第2型糖尿病、10.近親或自身有子宮體癌或大腸癌家族史、11.乳癌或卵巢癌、12.子宮內膜增生、13.曾接受骨盆腔放射治療等。
●治療子宮內膜癌 易釀下肢水腫後遺症
針對子宮內膜癌治療,多是以傳統開腹式手術、微創手術-腹腔鏡或達文西爲主,儘管腫瘤僅限於子宮內,但在沒有生育的考量下,醫師一般會建議切除子宮、卵巢、輸卵管、骨盆腔、主動脈淋巴腺等,再依照病理化驗的結果確立病人的癌症期數,以準確預後和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法。
不過,許多子宮內膜癌病人在依照標準治療法接受全面淋巴結廓清術後,恐有淋巴水腫、下肢淋巴無法迴流導致腫脹、手術時間較長、神經受損、增加術中出血量、術後形成淋巴囊腫壓迫或感染、疼痛等潛在的副作用問題;而2008、2009年發表的大型跨國隨機分配研究顯示,針對早期子宮內膜癌病人,淋巴結廓清術可能在治療上沒有太大的益處,若過度清除淋巴結,對病人後期的生活品質可能會有極大的影響。
林俊宏說,淋巴系統是腫瘤細胞轉移的途徑之一,前哨淋巴結是與腫瘤連接的前端淋巴結,當病人發生癌細胞轉移到淋巴結時,前哨淋巴結常是主要轉移處。而前哨淋巴結造影方法就是將造影劑注入腫瘤周遭組織,醫師可以精準的切除該前哨淋巴結,不必將所有淋巴結都移除;在歐美的研究發現,初期子宮內膜癌手術使用前哨淋巴結造影方式,可以減少下肢水腫的後遺症,也不會有較高的癌症複發率。
此外,前哨淋巴結造影術已用於其他類型的癌症,約莫40年前,前哨淋巴結的觀念就被提出,主要運用於體表惡性腫瘤,後來才廣泛應用在乳癌上。近年來,也開始被應用在婦癌手術。不僅減少後遺症、不影響癌症複發率,因爲取出的淋巴結較少、較精準,手術副作用也明顯降低,且減少手術出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