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對亞洲代工依賴 歐美擬擴大半導體合作
▲盟執行委員布勒東(Thierry Breton)先是會晤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圖/翻攝自Thierry Breton twitter)
爲擺脫對亞洲晶圓代工的依賴,避免臺灣的地緣政治風險,歐美高層最近頻頻互訪,計劃擴大半導體的合作,歐盟可望在幾個月內針對新建晶圓廠做出決定。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報導,繼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月出席歐美峰會,爲大西洋兩岸半導體合作打下基礎後,最近歐美高層頻頻互訪。
歐盟執行委員布勒東(Thierry Breton)先是會晤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6月29日又與美國晶片業龍頭英特爾(Intel)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晤談,這是兩人最近的第2次會面。
布勒東邀請英特爾、臺積電、三星到歐洲設廠,到目前爲止只有英特爾表現出興趣,布勒東也視英特爾爲助歐洲建立半導體產業鏈的理想夥伴。
一名歐盟高層官員透露,美國與歐洲正好互有所需。德國智庫「德國外交政策協會」(Germ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專家巴克(Tyson Barker)分析,歐洲的優勢是生產設備,美國是晶片設計,歐美如果合作,或許有機會追上和超越東亞。
報導說,目前只有臺積電和三星有能力製造先進製程的晶片,儘管臺灣和南韓交貨可靠,但尤其臺灣有地緣政治的風險,因爲北京視臺灣爲中國的一部分,不排除發生戰爭的可能。
歐盟因此計劃打造自己的半導體產業鏈,降低對臺灣和南韓的依賴,目前已有22個成員國同意加入半導體聯盟。按照布勒東的規劃,歐洲在2030年前應該擁有下一代先進製程的晶圓廠,而且晶片的全球市佔率應該從目前的9%提高到20%。
歐洲汽車工業最近飽受晶片短缺之苦,更凸顯歐洲對亞洲晶圓代工廠的依賴。歐洲汽車零件同業公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Automotive Suppliers)表示,6至7成的車用晶片來自臺灣和中國,爲保障歐洲的就業機會,歐盟有必要解決晶片危機。
鑑於南韓、美國、日本政府已先後補帖新建晶圓廠,世界第3大晶圓代工廠格芯(Global Foundries)最近也決定在新加坡建廠,德國電子業同業公會(ZVEI)呼籲歐盟儘快決定對新建晶圓廠的補貼。
布勒東2日拜訪慕尼黑半導體大廠英飛凌(Infineon)時,對歐洲業界的焦急表示可以理解,「我們不應該等太久」,他承諾接下來幾個月就會針對補貼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