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全面給付SMA藥費!10歲童擺脫「每天24小時臥牀、依賴呼吸器」

▲健保全面擴大給付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罕見疾病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曾經被認爲是無藥可醫,如今不僅有藥可用,健保署還全面擴大給付高昂醫藥費。一名10歲SMA小病友小晴,發病後,每天24小時臥牀、配戴呼吸器,到4、5歲順利接受治療後,逐漸不再全天依賴呼吸器,甚至可以和家人一同旅遊露營。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神經科鍾育志教授指出,臺灣從2020年開始分階段給付SMA藥物,健保署更在今年8月解除「3歲以下確診」與「上肢運動功能RULM≧15分」的兩大限制,全面擴大給付,讓全臺灣約400位病友都有機會獲得治療。

鍾育志進一步分享小晴的故事,她約在4~5個月大時發現不會翻身、擡頭,經醫院抽血做基因檢測後確診SMA,1歲曾因感染肺炎導致呼吸衰竭住進加護病房,當時醫師說剩幾個禮拜的生命,但堅強的小晴撐過來了,不過由於小時候無法用藥,只能看着身體漸弱,每天幾乎24小時帶着呼吸器,父母也是隨時待命,每4小時就要幫小晴拍痰和抽痰。

小晴一直到4~5歲開始用藥後,才逐漸改善狀況,呼吸器從幾乎24小時使用變成10小時,抽痰也變成1周大約1~2次,治療後,也從原本無法講完整句子到現在能唱完一首兒歌,現在不僅還可以出門旅遊露營,她也不怕治療,每次回醫院都會鼓勵其他病童。

隨着醫藥進展,曾經無藥可醫的SMA,現在已有藥物「幫病程踩煞車」,臨牀觀察甚至發現有機會讓運動功能進步。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其實是奠定SMA致病機轉與藥物研發的一大助力,鍾育志透露,2000年和中研院李鴻夫婦、張建國等專家共同研發世界首例SMA小鼠模式,當時的研究成果更曾刊登於當年排名世界第一的雜誌《Nature Genetics》。

除了小晴之外,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副院長周宜卿受訪時也提到,最近門診就遇到一名20多歲SMA患者,因同樣罹患SMA的兄弟姊妹有人久等不到藥物而過世,讓她不敢懷抱希望,如今健保全面給付,讓她終於順利接受藥物治療。

周宜卿強調,目前SMA已進入跨科別專業診療的時代,不論是新生兒、嬰幼兒、青少年或是成人病患,都可以與醫師討論用藥選擇,對病患與家屬來說都是翻轉命運的機會。

臺大醫院神經部教授蔡力凱也提醒,許多人常將「SMA」誤認爲「漸凍人」,雖然兩者都是運動神經元疾病,但發病時間與影響不相同,漸凍人(ALS)通常在成人時期發病,對家庭與社會的衝擊來得突然,可能維持3至5年,SMA則多在嬰童時期發病,他們對家庭與社會的影響卻更加漫長,可能長達30、40年之久。

蔡力凱說,現今SMA治療可以幫助病友維持神經功能,根據臺大醫院治療經驗顯示,接受治療的SMA病人,大多數顯示運動功能進步,且越早治療的效果越好,希望SMA病友和醫療團隊討論,並積極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