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健保給付每日33元 療效打折
衛福部中醫藥司司長蘇奕彰(見圖)直指健保限制中藥藥價,呼籲健保署從「每日定價」改成「逐項定價」。(劉宗龍攝)
「爲什麼一個小感冒,中藥吃那麼久都沒用?」衛福部中醫藥司司長蘇奕彰直指,和健保限制中藥藥價有關,每名病患一天藥價只給付37點(每點約0.9元,換算約33.3元),無論感冒藥或癌症藥物皆然,健保價格天花板限制了藥品濃度,這是不合理的,呼籲健保署從「每日定價」改成「逐項定價」。
近來有民衆表示,總覺得生病服用中藥都吃很久,甚至不見好轉,還有民衆在社羣發文,常看診的中醫師因爲藥物太貴、超額,只得更改藥方。
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採穎指出,新冠疫情後全球藥品需求量大增,不僅西藥價格節節上升又缺藥,中藥材也面臨同樣問題,全球平均漲幅達3成,健保卻一直砍藥價,成本升高、有效藥材濃度變低,以前吃1、2週會好,現在要吃更多包。
有中醫師透露,西藥就算一劑幾千萬天價也是照成本給付,而中醫師每天開藥卻要「狂算數學」,例如感冒藥有黃連、黃芩、金銀花等較貴的藥材,得找較便宜的替代,可能發生藥物濃度或藥量不足問題,另外像是四物湯藥量較少,可以開出,但十全大補湯就開不了。
另外,以治療感冒而言,水煎劑一包12味標準用藥量共140克,一劑約100~200元,但科學中藥健保給付價最多調配45克,有效成分就差了3倍,藥物濃度不足,吃多也不見得有用。
蘇奕彰接受本報專訪表示,國內中藥面臨一大難題,健保不論藥品種類每天給付37點,其中包括藥物成本、調劑費、庫存管理等費用,「價格天花板限制了藥品的濃度,纔會讓民衆覺得健保藥吃不好。」
蘇奕彰表示,天花板定價造成「吃癌症藥37點,吃感冒藥也37點」的不合理現象,健保應提供中藥合理的價格,呼籲健保署從「每日定價」改成「逐項定價」,例如腸胃炎、兒童用藥等成本較低,給付可調低,重症用藥則調高。
蘇奕彰直言,臺灣中藥材高達8成5仰賴中國大陸進口,但全球對藥材需求增加3成以上,供不應求讓進口成本不斷調漲,健保的天花板價之下,因無利潤,會導致國內沒人想生產高成本的藥物,進口中藥商則不願花高價購買。中醫就醫人數疫後大增3成,隨着臺灣高齡化,在慢性、保健疾病對於中醫藥需求會愈來愈高,中藥的健保合理給付是迫切需要改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