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通山水 跨越致遠——廣西橋樑建設發展成就綜述

核心閱讀

飛虹越大江,天塹變通途。

俯瞰八桂大地,一座座橋樑星羅棋佈,跨山川溝壑,接城鎮鄉村,便利羣衆辦事出行,改善民衆生產生活,鋪就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坦途。

從臨河嘆息到萬橋飛架,穿越山河的通途不斷延展。八桂大地宛若一座靈動的橋樑“博物館”,訴說廣西橋樑建設的奮進故事,描繪新時代壯美廣西新畫卷。

1 因地制宜 萬橋飛架天塹變通途

廣袤的八桂大地山環水繞、千溝萬壑,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豐富多樣的地貌形態,奠定了這片土地萬橋飛架的地理基礎。

早在先秦時期,隨着嶺南“新道”的修築和“交趾道”的開通,廣西先人搭起簡易的橋樑,拉開橋樑建設的帷幕。秦漢時期,廣西橋渡建設進入初步發展期。唐、宋時期,隨着道路交通不斷擴展延伸,橋樑數量隨之增多。到明、清時期,廣西建橋的技術和工藝有了新進步。據清代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廣西通志》記載,當時廣西各地比較重要的橋樑有1007座。這些橋樑屹立河川之上,對改善廣西古代交通條件發揮了重要作用。

1915年,廣西近代公路橋樑史拉開序幕。爲滿足現代交通工具的通行要求,廣西近代橋樑的建造、養護和管理逐步引入國外先進工藝和材料,跨徑和承載能力有所提高。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廣西橋樑建設翻開新的篇章。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科學技術進步、資金來源多渠道、施工機械化水平提高,廣西公路橋樑建設進入迅猛發展期。據2009年公路橋樑統計彙總,僅1991至2009年間,廣西公路橋樑數量從5587座增長至1.4萬餘座。不同類型、不同跨徑的橋樑,千姿百態,異彩紛呈,展現廣西交通特別是公路橋樑的強勁發展勢頭。

進入21世紀,廣西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佈局,持續掀起交通建設熱潮,進一步打通大通道、建強大樞紐、織密大網絡,努力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橋樑建設也迎來高潮期。這一時期,橋樑工程由追求速度、規模向更加註重質量效益轉變,設計水平、質量水平、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升,相繼建成扶典口西江特大橋、相思洲大橋、平南三橋、天峨龍灘特大橋等一批安全、美觀、耐用的橋樑。橋樑建設碩果累累,一批高質量橋樑榮獲中國鋼結構金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公路交通優質工程獎、國家科技進步獎……

時至今日,廣西在山川河谷間架起3萬座形態各異、類型豐富的公路橋樑,逐步形成以大跨徑拱橋爲標杆、多種橋型並舉的格局。這些橋樑不僅深刻改變了廣西地理空間結構,讓無數天塹變通途,更成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紐帶。

2 自主創新 引領拱橋世界新跨越

“世界拱橋看中國,中國拱橋看廣西”,廣西拱橋數量質量均居全國前列,被稱爲“拱橋之鄉”。

伴隨橋樑事業的發展,廣西拱橋“一騎絕塵”,突破一系列科技瓶頸,一次次刷新世界紀錄,不斷引領世界拱橋實現跨越發展,讓中國拱橋燦爛文化在世界舞臺熠熠生輝。

在橋樑建造領域,橋樑的主跨長度,是衡量橋樑技術水平和建設能力的重要標誌,拱橋也不例外。

拱橋自誕生以來始終無法擺脫拱圈施工搭設支架問題,建橋需要使用大量木材、鐵件,不僅工期長,且易受水毀影響,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拱橋施工安裝費用遠遠超過其他橋型,極大阻礙了河流山谷地區拱橋跨徑的突破,成爲建橋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1968年,以鄭皆連院士爲代表的橋樑建設者在無先例可循的情況下提出無支架施工搭建拱橋的大膽設想,利用懸吊的拉力代替搭支架承受的重力,由此研發出鋼絲繩斜拉扣掛鬆索合龍工藝,並將此工藝運用在靈山三裡江橋建設上,圓了千百年來人們無支架建橋的夢想。這項技術創新在全國引起轟動,全國20多個省區市組織代表前來參觀學習。隨後,這一新工藝迅速在全國推廣,僅廣西用這項技術修建的雙曲拱橋就達上萬延米,建成跨徑100米左右的鋼筋混凝土拱橋40多座,幾乎跨遍了廣西大江大河。從此,廣西橋樑面貌煥然一新,成爲中國修建拱橋最多的省區市之一。

1996年,廣西橋樑技術團隊首創千斤頂斜拉扣掛懸拼架設技術和千斤頂斜拉扣掛連續澆注拱肋外包混凝土技術,建成主跨312米的邕寧邕江大橋,成爲當時世界最大跨徑的勁性骨架混凝土拱橋。其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項技術被迅速運用到國內多座特大橋的建設上。

隨着材料、技術不斷迭代升級,無支架施工纜索吊裝斜拉扣掛技術被廣西橋樑建設者應用在更大跨度、更大噸位、更重工類的橋樑建設中,成爲修建大跨徑拱橋必不可少的關鍵技術。

厚積薄發,創新不止。

2020年,主跨575米的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平南三橋又一次刷新拱橋跨徑紀錄,成爲中國橋樑“新名片”。作爲超500米跨徑鋼管混凝土拱橋,橋樑技術團隊積極探索關鍵技術,不斷攻克壁壘,首次把“圓形地連牆+卵石層注漿加固”方案成功應用到拱橋建設中,開創了不良地質條件下修建大跨徑拱橋的先河。同時,橋樑技術團隊研發了膨脹收縮可控的管內混凝土材料及灌注方法,克服了鋼管混凝土拱橋最大質量瓶頸。平南三橋先後榮獲第十五屆“中國鋼結構金獎年度傑出工程大獎”、2022年國際橋樑與結構工程協會“傑出基礎設施獎”提名等獎項。

2024年,世界首座跨徑600米級的混凝土拱橋天峨龍灘特大橋建成,實現勁性骨架混凝土拱橋的“百年跨越”。天峨龍灘特大橋技術複雜,設計難度巨大,遠超現行規範的適用範圍。在建設過程中,橋樑技術團隊對降低拱肋混凝土應力水平、勁性拱骨架合理強勁度選擇、減少拱肋縱向配筋、外包混凝土材料性能調控、外包混凝土澆築等大跨混凝土拱橋建造關鍵技術進行攻關並取得重大成果,有效保障橋樑品質。天峨龍灘特大橋比國外最大跨徑混凝土拱橋——1980年建成的前南斯拉夫KRK橋跨度大210米。把此前滬昆高速北盤江大橋445米混凝土拱橋跨徑世界紀錄一次性提高155米。

經過多年學習、借鑑和創新,廣西拱橋在一次次建設實踐中實現了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如今,無論是工程規模還是技術成就,廣西拱橋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3 匠鑄卓越 飛虹接天樹時代典範

一座座橋,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見證,還以其獨特的記憶符號深深鐫刻在歷史長卷中,在橋樑章節綻放異彩。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千百年來,橋樑建設者在歷史的長河中,用勤勞的雙手、智慧的頭腦和不屈的精神,架起一座座飛虹,成爲推動交通建設發展的重要力量。

1939年,承載着便利羣衆防空任務的桂林解放橋在抗戰中投入建設。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的難題,橋樑建設者不分晝夜、接力奮鬥,歷經10次洪水、73天空襲警報,在技術不夠成熟、經濟極度困難、物資異常匱乏的情況下采用人海戰術以纖繩挎肩,一鎬一鏟,拉動山河變遷。不到一年時間,大橋建成且未發生工亡事故。

2021年,廣西在建最長跨海大橋龍門大橋的施工現場,面對廣西交通建設史上規模最大、技術最複雜、標準最高、跨越海域環境最複雜的跨海通道工程,建設者不斷優化施工組織,大膽採用錨碇填芯一次性連續澆築的方案,最終克服澆築方量大、溫控要求精準性高等困難,兩次打破錨碇填芯澆築世界紀錄。

無論橋樑建造技術如何更迭,不變的是橋樑建設者克難攻堅的決心和對工程品質的執着追求。

天峨龍灘特大橋鋼結構加工,以毫米級爲單位,外法蘭和節段端面誤差精度控制在0.2毫米以內,基本相當於一張A4紙的厚度;培森柳江特大橋全橋184個索導管和斜拉索完全對中,居中定位誤差均在2毫米以內……這些精微的數據,是橋樑建設者執着於品質的生動體現。

廣西橋樑建設者砥礪奮進做橋樑技術發展引領者,不斷勇攀高峰,幾度刷新拱橋世界紀錄,建造了一座又一座“世界第一拱”,成爲拱橋發展風向標,造就了“世界拱橋看中國,中國拱橋看廣西”的佳話。

談及拱橋對世界的影響,鄭皆連院士說:“當前,我國鋼管混凝土拱橋和混凝土拱橋在跨徑和建造技術方面居世界前列,爲國外在建造大跨度橋樑時提供了比較方案,未來,我國橋樑將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代代橋樑人追求卓越、創新求變、勇攀高峰的進取精神,體現廣西交通工程師乃至整個廣西交通行業爲國爲民的家國情懷。如今,橋樑建設者以情懷爲筆,橋樑爲墨,用實幹實效書寫廣西橋樑最美華章。(通訊員 譚雪飛 李雪芝 唐春梅 劉娜利 記者 黃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