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吃肉難”――我國生豬產業發展成就綜述

豬肉是我國大多數居民主要的肉食產品。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我國生豬養殖家庭副業發展年產值超萬億元的大產業,生豬穩產保供能力持續提升,從根本上解決了老百姓“吃肉難”的問題。

告別“吃肉難”

回望歷史,豬肉曾經並不是大多數中國餐桌上的常見食物。

“逢年過節才能吃上豬肉,而且每人最多就吃兩三片肉。”來自安徽滁州吳仕英老人說,小時候能吃上豬肉極其奢侈。

在75歲的吳仕英老人記憶裡憑票吃肉的日子印象深刻。

她回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買肉要用肉票,一個月一張票,一張票能買二兩到半斤肉。由於每人每月只供應三兩油,所以就多買點肥肉,熬成豬油留着做菜用。

如今,肉票早已退出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走進菜場、超市,琳琅滿目的豬肉產品讓人目不暇接。吳仕英老人說:“現在想吃就買,也不貴。”

從“吃肉難”“吃肉貴”到“想吃就吃”,我國以保障豬肉基本自給爲目標,不斷提升生豬穩產保供能力,極大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據農業農村部有關司局負責人介紹,我國在生豬穩產保供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績

――豬肉生產快速增加。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末全國生豬存欄40650萬頭,比1952年增加了31673萬頭,增長3.5倍;全國豬肉產量4113.3萬噸,比1952年增加了3791.7萬噸,增長11.8倍;人均豬肉佔有量29.2公斤,比1952年增加了23.6公斤,增長4.2倍。

――產業素質顯著提高。養豬模式從家庭養殖逐步發展到規模養殖,2020年全國生豬養殖規模化比重達到57.1%,組織化程度和產業集中度顯著提升。

――生產效率快速提高。新中國剛成立時,出欄一頭肥豬要1年到1年半,胴體重不到50公斤。目前,出欄一頭肥豬,只需半年左右,胴體重達100公斤,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不斷髮展的生豬產業,保障了中國人的豬肉供應,讓億萬中國人告別了“吃肉難”。

深入推進生豬產業綠色發展

在很多老人的記憶中,養豬是個費心費力的髒累活

家家戶戶豬圈,豬吃的是混着泔水番薯藤米糠,一到夏天,臭氣熏天。”說到生豬養殖,不少老人記憶猶新。

多少年過去,如今的生豬養殖環境變化巨大。

日前,記者驅車駛入山西“呂糧山豬養殖場半山腰的辦公區,5萬平方米的生產區映入眼簾。“呂糧山豬”創始人師國棟指着其中一座圓形房頂的房子說,病死的豬要在這裡經過“無害化處理”。

由於“未經消毒和兩天隔離,人員不準進入養殖區”的規定,記者只能看到實時監控畫面:豬舍乾淨、整潔,最吸引眼球的是“產房”。母豬安靜地躺在牀鋪上,小豬仔們十分活躍。

從一家一戶飼養的庭院經濟工廠化、規模化的養豬產業,“呂糧山豬”養殖場是近年來我國推動生豬標準化、規模化養殖,促進生豬產業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

據農業農村部有關司局負責人介紹,我國生豬產業綠色循環發展已取得重要進展,生豬生產佈局加速優化調整,南方水網地區養殖密度過大問題得到有效紓解,生豬養殖廢棄物得到資源化利用,2019年全國生豬等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

如今,步入綠色發展之路的生豬產業,更好滿足了老百姓豬肉消費需求,“吃得上好肉”成爲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的消費共識。

持續做好生豬穩產保供

放眼長遠,保障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豬肉需求,並非易事。

農業農村部有關司局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前,生豬養殖成本持續攀升,非洲豬瘟防控壓力仍然大,防範生豬生產大幅波動的長效機制有待完善,穩產保供壓力仍然存在。

“生豬穩產保供的根本途徑是立足國內、發展生產,防止生豬生產及豬肉價格大起大落。”這位負責人說。

據介紹,今後一個時期,穩產保供的目標是將全國豬肉年產量穩定在5500萬噸左右,豬肉自給率保持在95%左右。爲此,將繼續做好以下工作:

――進一步鞏固生豬生產恢復成果。有關部門將繼續壓實地方穩產保供責任,毫不鬆懈抓好非洲豬瘟常態化防控,積極穩妥推進非洲豬瘟疫苗研發。同時,加強技術指導服務,開展生豬飼料玉米豆粕減量替代行動,促進節本增效。

――探索建立生豬產能調控機制。以產銷大省、養殖大縣和規模養殖企業爲重點,以能繁母豬存欄變化率爲核心指標,設定能繁母豬和規模豬場的最低保有量,強化監測預警,完善調控政策,實現全國生豬生產穩定發展。

――促進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生豬養殖體系,促進綠色循環發展。繼續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創建一批高質量的標準化示範場。制定全國種養結合建設規劃,支持生豬養殖大縣整縣推進糞肥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