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台州宣言》直指價格戰,是什麼讓李書福忘了初心?

最近幾日,浙江省沿海中部的小城台州非常熱鬧。

作爲吉利汽車的“龍興之地”,台州舉辦了首個大型車展。吉利包下了整個專館,把旗下十多個品牌全部拉來了。

然後是李書福發言,痛斥汽車行業亂象,價格戰越打越便宜,質量越來越差,服務越來越差,有些企業不講道德亂來。跟前段時間楊學良的講話如出一轍,反正就是其他企業不講武德,呼籲尊重“現有市場份額”。

我們很遺憾,因爲前段時間楊學良發言“反捲”,李書福當時的“批示”還是透明競爭是好事。

從現在的情況看,吉利這種想法可能是自上而下的。相比於尊重市場經濟客觀規律,吉利更在意自己的市場站位了。

(1)從“挑戰者(參數丨圖片)”到“守擂者”,吉利忘了初心?

與長城汽車的魏建軍一樣,吉利李書福也是國內最資深的造車大佬之一。我們國人能開上車,真的要感謝這一批人。

1997年,李書福正式創辦了吉利汽車,還給出“豪言”,要“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

20年前,吉利就造出了自由艦、美人豹、中國龍這些車,在當時的街上已經很常見。可以說國產車有今天,非常需要感謝這些先驅。既包括捨得一身剮去與合資競爭的吉利,也包括當時願意嚐鮮買國產車的用戶。

那時候的自主品牌,確實能力不行,但配置是很厚道的,價格也確實很低。就這樣一步步摸索,纔有了後來的帝豪、博瑞、博越。

很長一段時間裡,吉利都是合資車“挑戰者”的身份。在反駁“國產車不行論”時,往往會有很多吉利用戶站出來擺事實舉例子,自己的帝豪開了十幾萬公里了,品質完全不輸合資。

從結果來看,李書福的願望應該是實現了,中國老百姓確實買得起好車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合資車,價格早就下來了,7萬塊錢就能買到朗逸,12萬就能買到天籟;國產車的選擇就更多了,798的秦PLUS DM-i,11.98萬的小鵬MONA M03,22.99萬的極氪7X,這樣的車,這樣的配置,以前都是難以想象的。

甚至中外車價都出現了“倒掛”,大衆的ID系列,中國生產然後漂洋過海返銷“歐洲本土”,居然還比當地同樣的車型便宜一大截。要論購車成本,國人是真的“站起來了”。

按理說這種情況,李書福應該算是得償所願了。然而從吉利的種種表現來看,他們對這種局面是很不滿意的,一直明裡暗裡表達着自己的不滿。

(2)深度內卷,吉利無奈

從銷量來看,現在的吉利處於自己的巔峰時期。國產車這波起勢,比亞迪固然脫穎而出,吉利其實也受益不少。但吉利一直表達的就是,別捲了別捲了,哪怕是它自己也非常能卷,但依然不喜歡這個節奏。

比如最近,吉利的銀河E5上市了,只用了20天就交付破萬,屬於絕對的現象級產品。放眼最近幾個月的市場,這樣的成績也就小鵬的MONA M03能媲美了。

然後MONA M03成功後,小鵬整個體系上上下下那叫一個高興,但吉利的團隊卻對銀河E5沒太大表示。爲什麼?因爲這壓根就不是吉利想造的車,如果可以的話,吉利甚至都不想做銀河這個品牌。

吉利的夢中情車,是幾何A這種,靠 “東半球最美的純電動車”的名頭打天下。或者是初代的極氪001,起步價29.9萬,直接拿下了四項操控類的純電車世界紀錄。造銀河E5,吉利星願這樣的車,對吉利來說是無奈之舉。

從數據來看,吉利其實非常能卷,銀河E5賣到了10.98萬起,星願賣到了7.88萬起,包括最近的極氪7X,其實22.99萬起的價格也算是非常低了。

其實吉利算是個多面手,不論是對拼比亞迪、奇瑞,還是面對問界、理想,它都有一戰之力。舉個簡單的例子,吉利聯手魅族做了一套FlymeAuto車機系統,用的還是自研的龍鷹一號芯片,就這一點,沒有幾個主機廠能做得到。

但這種節奏,並不是吉利喜歡的。李書福說,價格戰越打越便宜,質量越來越差,服務越來越差。這不會誤傷自家嗎?當然也會,但是他忍不住。

現在的問題就在這裡,吉利要賣車,要賣得好,就不得不降價。包括極氪001的一年三改款,就是這種思維下的產物。但價格戰一旦開啓,就只有不停地卷,吉利受不了。

(3)偏離節奏,吉利迷茫

也許有人要說了,除了提前“退圈”的長城,其他自主品牌也都在卷呀,比亞迪在卷,奇瑞在卷,長安也在卷,爲什麼就吉利的意見這麼大呢?

這裡面其實有個核心問題,吉利不是不能卷,而是一味卷價格不是吉利喜歡的節奏。

家電行業,手機行業已經證明了,深度的內卷不一定會讓質量和服務變差,但一定會讓產品越來越同質化。那時候企業拼的就不是品牌、調性這些了,而是技術轉化率和規模。

這是比亞迪最喜歡的節奏,從刀片電池到DM-i,到e平臺3.0,再到現在的第五代DM。比亞迪最喜歡的事,就是不停研發新的技術,然後把價格打下來,憑藉自己高度的自研率和生產規模,卷得對手無所適從。最具代表力的產品就是798的秦PLUS DM-i和998的秦L,主打的就是,“這樣的車對手造不出來”。

所以比亞迪不怕卷,它最喜歡的就是來呀,互相傷害呀。因爲極高的自研率、自產率,以前一個月賣3萬臺(還包括燃油、混動、純電)的比亞迪都能生存,現在更是不怕內捲了。

奇瑞其實也不怕卷,它講究的是廣撒網。看奇瑞的產品分佈,傳統的瑞虎、艾瑞澤就不說了,都是主打性價比。還有主打個性小車的iCar,主打旅行的捷途,進軍高端的星途,“復活”的風雲系列,甚至還有與華爲合作的智界。

奇瑞是典型的工程師文化,把產品按照自己的想法造出來,能不能賣就看天了。像艾瑞澤8、風雲A8這樣的車,純粹從技術看真的是畢其功於一役,比如風雲A8似乎是比亞迪秦之外,唯一實測續航超過2000km的車。但最終沒有賣瘋,奇瑞也能很順暢“認命”。

東邊不亮西邊亮嘛,國內不行就賣國外嘛。雖然沒有月銷幾萬的大單品,但每款車賣個五六千臺,加起來銷量也不少了。奇瑞是過慣了“苦日子”的,所以現在這種狀態也很滿足。

至於吉利,在經歷了艱難的創業期後,成功收購了沃爾沃,讓它成了唯一有溢價能力的自主品牌。吉利的佈局也很好,沃爾沃打高端市場,對標BBA;領克打中端市場,對標合資;吉利主品牌則對標其他的國產車。這樣技術可以由上而下,比如一套CMA架構上到沃爾沃,下到吉利星旗艦系列都能用。

但現實很骨感,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打亂了吉利的部署。於是吉利又做了極氪,做了SEA浩瀚架構。結果市場競爭太激烈,極氪從30-40萬的品牌,被捲成了20-30萬的品牌。溢價能力沒有了,吉利還得繼續降價去與比亞迪們“搶食”。

所以同樣是卷,同樣車賣得不錯,比亞迪是從容,奇瑞是習慣,吉利則是難受,因爲這就不是它喜歡的節奏。這份難受是自上而下的,於是我們看到了吉利的高管屢屢“語出驚人”。

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的利潤是136.31億,吉利是105.98億。奇瑞不是上市公司沒有確切的數據,不過我估計不大可能超過吉利。按理說吉利其實是挺賺的,銷量也是持續增長,但它整個公司,卻透露着對市場的各種不滿意。核心原因,還是這不是吉利想要的。

吉利喜歡的節奏,還是通過沃爾沃、極氪這樣的豪華品牌,“輻射”領克、幾何這樣的中端品牌,再通過吉利主品牌走量。但現在市場競爭太激烈了,不說輻射了,高端都要降價求存,中端乾脆生存困難,幾何都併網到銀河了。入門品牌只能打極致的性價比,比如銀河E5和星願。這樣賣車,吉利覺得憋屈。因此我們經常看到,吉利高管出來說,“別捲了,別捲了”。

8月份,星越L成爲銷量第一的燃油SUV。接近的價格,把CR-V、途觀等一衆經典合資SUV踩在了腳底下。某種程度來說,李書福讓老百姓開上好車的願望已經實現了,但吉利能否不忘初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