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變良田 覆育30種原民食材

花蓮原住民野菜學校蒐集各種臺灣原生種子校長吳雪月(左)是野菜活字典。(吳雪月提供/王志偉花蓮傳

擔任花蓮縣瀾灣文化協會理事長的吳雪月,投入研究山林野菜及先民飲食物種多年,身爲在地阿美族人的她被封爲「野菜達人」,林務局花蓮林管處因此找上她,合作推行保種覆育工作,目前已累計栽培覆育35種傳統野菜,7月底將公開成果報告。花蓮林管處希望藉此將原民荒地重新墾殖良田,從「保種」做起,覆育出傳統野菜,有利於環境與土地的生息

阿美族保有豐富的植物野菜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野菜食材族人戲稱的「十心菜」,包含黃藤心、林投心芒草心、月桃心檳榔心、山棕心甘蔗心、鐵樹心、 椰子心、海棗心等10種原生植物,阿美族會取其嫩心作爲菜餚,栽培與契作也能視爲保育種苗的初步工作。

林管處與吳雪月推動阿美族傳統食材野菜耕作經營計劃至今,藉由洄瀾灣開心農場壽豐三農場,覆育耕種近30多種傳統食材,也保留種子和耕種技術,並借重花蓮農業改良場協助,先行檢測土壤土質種性後,分區塊展開「輪作」和「間作」的農業技術與計劃性分類種植生產,確保減緩地力消耗及減少病源害蟲攻擊主要作物機率

花蓮林管處長黃羣策表示,建立「原生種種子銀行」未來可讓在地部落成爲「種子分享站」,透過原生種的種子分享共食交流及共耕概念,慢慢找回在地部落的傳統食材,相信這一切對未來農事產業發展有一定助力,也能在過程中傳承傳統知識。

林管處支援「洄瀾灣開心農場」爲第1覆育基地、「壽豐鄉三農場」爲第2覆育基地,2基地合計設置4000平方公尺,盤點栽培覆育35種以上原生植物野菜,也鼓勵與周遭部落農地或在地小農合作,邀集族人共同參與保種覆育推廣,另送至亞洲世界蔬菜中心收藏,因應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