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需系統謀劃高校畢業生就業扶持
【對話】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羣體就業工作。由於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增加,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深刻影響,當前我國高校畢業生面臨着嚴峻的就業形勢。後疫情時代,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如何做、如何做好?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鮑威、教授嶽昌君長期跟蹤研究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爲此,記者對他們進行了採訪。
安徽理工大學2014屆本科畢業生樑亞(左二)放棄城市優越工作返回家鄉農村創業,帶着村民種植蘑菇。陳彬攝/光明圖片
1、就業壓力如何應對?
系統設計政府多部委合作、政—學—產三位一體的就業扶持政策體系
記者: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形成重創。2020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世界經濟展望》警告稱,新冠肺炎疫情的大範圍流行將導致全球經濟遭受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2021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909萬人,伴隨全球疫情持續發酵,留學歸國求職的人又加大了求職人羣,預計規模在70萬人。在這種情形下,你對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前景怎麼看?
嶽昌君:在疫情防控和經濟下行的雙重影響下,我國就業壓力非常突出。我們看到,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羣體就業工作。新冠肺炎疫情之後,我國政府迅速出臺了高職和碩士研究生擴招政策,擴招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發揮高等教育的蓄水池功能,增加可能面臨失業危機青年的在校學習時限,在緩解就業壓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但這只是應對就業壓力的一個方面,我認爲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系統設計後疫情時代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扶持政策體系。
記者:現在高校在促進畢業生就業方面工作力度非常大,國家也有許多支持政策。你所說的“系統設計”是指什麼?
嶽昌君: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決策主要集中於教育部,各相關職能部委之間的有效聯動機制尚不完備,未來需要在國務院總體協調基礎上,吸納教育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科技部、產業界等作爲政策動議、執行的共同主體,在中央政府層級建構青年就業多部委合作機制。此外,企業是吸納高校畢業生的關鍵部門,在就業扶持政策框架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產業界民間力量在不同階段的高度參與,應建構“政府-學校-產業界”的三位一體就業扶持機制,充分保障政府決策和政策執行的高度成效。
記者:系統設計的思路也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之義。具體到圍繞高校畢業生就業扶持,應該怎麼設計呢?
鮑威:我們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一些發達國家在宏觀經濟政策、社會福利政策、教育與培訓政策進行了研究,並把研究聚焦在其推進青年就業領域的政策創新和實踐探索上。這些發達國家的探索對我們具有借鑑意義。
可以說,就業扶持政策是極爲複雜的綜合性系統設計。一方面,政策的實施有不同的時點,可分爲青年“院校就讀期間”“求職(或失業)期間”“職業發展初期”三大實施時點;另一方面,各階段扶持政策可以依據其功能定位,進一步區分爲“能力發展”取向、“機會提供”取向、“資源補償”取向三大類別。
系統設計就業扶持政策,就是根據就業政策的現存問題和就業困難羣體的特徵,形成貫穿青年職業發展的全過程的、綜合性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扶持政策體系。在具體的政策設計上,應從政策的功能定位、實施階段入手,採用多功能向度、多時點干預的方式推進青年就業相關問題的解決。
記者:請具體談談“能力發展”取向、“機會提供”取向、“資源補償”取向。
鮑威:所謂能力發展,即相關政策的目標定位爲通過學習培訓、職業教育、實習崗位提供等途徑,增進青年對勞動力市場的瞭解,提升其相關技能和可就業能力。機會提供指的是,相關政策目標定位爲創造就業崗位,爲青年提供就業機會。資源補償聚焦就業困難羣體,通過提供經費資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舉措,幫助該羣體擺脫就業難的困境。
一家名爲“夢想家“的咖啡廳落戶湖南衡陽,四個合夥創始人竟然是剛畢業的理工科大男生。陳濤攝/光明圖片
2、學非所用如何應對?
以生涯規劃和創業教育來扶持青年學生的可就業能力
記者:現在一些用人單位反映,很多高校畢業生的專業能力並不能適應對口的就業崗位,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高校畢業生在學期間習得技能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脫節的情況。那麼,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扶持政策來促進青年學生的可就業能力呢?
嶽昌君:在學期間習得技能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之間的脫節,以致青年無法找到匹配的就業方向和崗位,是導致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的重要原因。引入高校學生的能力發展政策,可從早期降低青年失業的發生概率。基於後疫情階段經濟發展形勢的預判,我們在能力發展取向政策層面需做如下進一步的優化和完善。
一是在院校就讀期間提供高質量的生涯規劃教育,是青年可就業力提升的前提。雖然現階段我國高校生涯教育已漸成體系,但仍存在生涯規劃教育啓動時間滯後、教師專業化水平低、指導內容和教學形式單調等問題。爲降低青年失業發生概率,需要借鑑國際經驗,提供全程性、系統化生涯規劃指導。院校就讀期間,一些發達國家爲保障青年順利實現從院校向勞動力市場的過渡,通常採用課程學習和職場提前體驗兩種途徑,提升青年的可就業能力,由此強化青年的社會與自我認知,降低未來失業發生風險。譬如,日本京都產業大學面向全校各學年學生開設總計19門職業生涯教學課目。相關課目構成具有內在銜接遞進性的課程體系,具體涉及職業規劃、校園內外職業體驗、繼續教育三個領域,細分爲職業規劃、課題解決、實習、實地採訪、職業再規劃五個遞進性教學模塊。
二是在創業教育方面,需拓展創業教育的功能定義,通過創業教育提升學生的探究和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抗壓性精神意志、創業者精神。創業教育的效用,不僅在於提升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成功概率,更重要的是強化青年成功就業及在未來不同職業發展的核心能力。與此同時,創業教育的優化,需要高校與產業界的產學研高度合作,由此加強創業教育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之間的高度契合性。以德國伊爾梅瑙科技大學所推進的創業教育爲例,學校通過內容豐富的網站和其他網絡交流渠道,建立院校與外部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創業支持系統和戰略合作關係。在此基礎上,學校通過創業教育相關的課程講座,培育學生的創業者精神。
三是在求職階段,實習教育是青年提前體驗職場,深化自我與社會認知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我國實習教育存在實習內容與專業偏差較大、過度實習等諸多問題,爲此高校和產業界需要有效對接,提升青年學生實習參與的精準性、針對性、適度性,保障其向勞動力市場的順利過渡。
四是在職業發展初期,我國政府需要對進入職場的青年提供持續的、全方位的職業發展和創業支持,鑑於目前我國高校學生創業失敗概率較高的現狀,特別需要對畢業後自主創業畢業生提供後續幫扶和指導服務。
3、就業難如何應對?
多部門、多渠道創造就業機會,對就業困難羣體提供個性化幫扶和資源補償
記者:對於就業機會的提供,大家通常感覺要被動地等待經濟的復甦和發展。如何實現通過政策設計和優化來提供就業機會呢?
鮑威:從機會提供取向政策角度出發,做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需要從多部門、多渠道入手創造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機會提供。近年來我國政府積極擴大基層就業,解決高校畢業生供給過剩。但考慮到後疫情時代的經濟低迷與政府財政緊縮,僅依賴擴大基層就業途徑,存在明顯侷限。因此,在機會提供取向政策層面可以考慮做如下優化和完善。
首先,當前高校畢業生對就業市場信息掌握不完全,市場就業政策傳遞機制不暢、崗位需求信息區域分割、內部與外部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的存在,導致青年就業信息搜尋成本上升。因此需要打通高校畢業生和就業市場之間的信息渠道,建立囊括全國就業政策和就業供求的信息平臺,使高校畢業生和市場就業信息能夠在不同高校、區域和行業之間自由流動,促進高校畢業生有序高效就業。以俄羅斯爲例,爲促進高校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信息交流,其教育部直屬的三百多所高校建立了就業信息國家網絡平臺,平臺整合了從聯邦到地方的就業中心的信息,以及高校內部的信息平臺,爲學生提供充足、精細的就業信息。
其次,現有產業結構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之間呈現偏離狀態,第二產業雖然規模較大,但難以容納現有高校畢業生就業數量,第三產業規模遠未達到應有的大學生就業容量,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供大於求。因此需要在既有的擴大基層就業崗位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通過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發展知識技術創新,培植新興產業等途徑,提高勞動力市場對於高校畢業生的吸納能力。比如法國高等教育部爲28歲以下的青年創業者建立了“國家學生—創業者”身份,保障青年在創業期間享受相關社會福利,併爲其提供資助。
再者,對於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扶持體系,我國已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支持政策,但還需更有針對性、更精細化,爲高校畢業生創業構建系統化、統一性的支持體系,整合高校畢業生的創業培訓、創業啓動資金支持、創業諮詢服務,增加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有效推進高校畢業生成功創業。
記者:既有研究發現,相對於其他羣體,女性、來自農村地區、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文化資本積累不足的困難青年羣體更容易陷入就業難的困境。對此,應該有什麼扶持對策?
鮑威:對困難畢業生羣體,我們要結合政府和產業界力量,爲他們提供資源補償。高校和產業界需有效聯動,爲就業困難羣體提供個性化幫扶。具體在資源補償取向政策層面可做如下優化和完善。
在院校就讀期間,高校需要構建針對就業困難學生的精準化就業服務支持系統,對其能力提升、職場早期體驗、就業準備提供精準化支持幫扶。在求職或失業階段,政府可以考慮提供失業補貼,保障高校畢業生困難羣體的基礎生活,排解其在過渡期及失業期的後顧之憂。在職業發展初期,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後續的跟蹤性服務,能夠幫助就業困難羣體成功適應職場,保障其就業穩定性。對於失業後選擇自主創業的青年,需爲其提供相應的創業啓動資金,鼓勵這部分畢業生羣體通過創業解決就業問題。此外對於吸納青年困難羣體就業的中小微企業,政府可通過社保補貼、定額稅收減免、擔保貸款和貼息等方式,鼓勵民營企業等產業界積極吸納包括就業困難羣體在內的高校畢業生就業。
需要強調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所引發的經濟危機和失業狀況將比2008年金融危機更嚴峻、更持久。應該清晰認識到,僅依賴以往經驗的複製遠不足以跨越危機。我們提出的建議旨在爲未來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探索嘗試的方向,現實中需要政府、高校、產業界在實踐中不斷試錯糾正,在此過程中及時動態調適,尋求疫情衝擊下高校畢業生就業解決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