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季辛吉爲和平的最後一搏(沈迺訓)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20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左)。(新華社)

每當季辛吉偷偷的訪中,總是世界局勢突變將至。52年前季辛吉爲了避免打草驚蛇,暗中規劃自巴基斯坦「偷渡」中國大陸,成功取得與北京的聯繫,最終促成「連中抗俄」,進一步的與中華民國斷交另與中共建交。對臺灣而言,季辛吉的作爲是令人痛恨的;但對世界局勢而言,卻是冷戰中美國最傑出的外交成就,對冷戰的結束提供相當大的推進效果。

此次52年後的訪中,季辛吉同樣沒有敲鑼打鼓。只是與第一次來的時候不同的是,已不再是在爲建立合作關係而來,而是在爲中美關係瀕臨破裂的關頭做最後的努力。儘管各方聲稱此行是季氏的「私人行程」,但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位百歲高齡長者自發性的憂國憂民行爲,完全沒有爲中美雙方官方溝通的成分。或許這是季氏能爲雙方提供最低限度的聯繫關係的價值所在,只怕也是最後一次幫忙。

如今52年後「新冷戰」儼然成形。此次的對手居然是中美雙方,恐讓季辛吉始料未及。而真正季辛吉始料未及的是,中國竟然在短短半世紀的時間從一個弱小的共產政權成長到世界經濟第二大的國家,這恐怕根本不在季辛吉的估算範圍之內。如果季辛吉知道半世紀的中國會成長的如此驚人迅速,當初還會千方百計促成中美雙方建立合作關係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季辛吉作爲公認的現實主義權力平衡大師,在他的算計中意識形態只是爲權力而服務的鬥爭工具,也唯有如此才能解釋爲何當初美國會選擇與共產中國合作對抗蘇聯。而且這也不是美國第一次跟意識形態回異的敵國合作,在二戰中爲了防止德國崛起盤據歐陸稱霸,美國早早就決定與蘇聯合作。對此,美國的解釋是蘇聯正在發展「初階民主」。

而美國到了今天爲了維持霸權的地位,採取的仍是由權力出發的算計,只是這次與52年前不同了,52年前美國爲了壓制蘇聯超越自己成爲歐陸霸權,毫不掩飾將意識形態捨棄一旁,採取現實主義行事的作風與中共聯手;而52年後的這次卻是將意識形態拿來當鬥爭工具,用民主與威權、戰爭與和平此類的道德對比包裝它的霸權慾望。但看在季辛吉的眼中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如何讓美國在國際政治的權力叢林中永遠保持統治地位,纔是他活着最重要的事情。

季辛吉幫助美國贏得了冷戰,但命運的安排讓他見證了新冷戰的開啓。與面對冷戰形勢不同的是,季氏從來沒有把握美國能在中美對抗中贏得勝利,因此他不僅反對美國對中國建立包圍網;也研判美中很可能在臺海發生軍事衝突;更表示美國在臺灣問題上不應該走向烏克蘭路線,讓烏克蘭那樣的戰爭爆發在臺灣,將摧毀這座島嶼並重創世界經濟。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季辛吉在生命的終了前依舊疾言中、美兩國都無法承受將對方當成對手的代價,如果兩國發生戰爭給雙方人民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亦可謂是一種「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展現。只是季氏的念茲在茲能爲中美衝突的發生帶來多少預防效果已經無法估計。人們能做的,是借用習近平說過的那句:「我們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