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60歲,幾乎人人出現這種情況!這5類人尤其要注意!
頸動脈斑塊其實很常見,不少人都沒有症狀,大都是在做頸動脈彩超檢查時被偶然發現的。2020年發表在《柳葉刀全球健康》的一項研究顯示,我國年齡40歲以上的人羣中,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超過40%;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羣中確診爲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例,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接近80%;60歲以上的人羣中無斑塊的幾乎沒有。
頸動脈斑塊如果不注意防治可以逐漸發展並增大,最終造成頸動脈管腔的嚴重狹窄甚至閉塞,影響大腦供血。即使沒有梗塞,如果斑塊破裂,同樣可以引起嚴重後果。
頸動脈斑塊是否危險與頸動脈狹窄程度、斑塊性質有關。評估頸動脈斑塊的危險性,一看斑塊性質是否穩定,二看是否出現了頸動脈狹窄。穩定性斑塊一般爲高回聲、強回聲,質地較硬,由於其本身不容易破裂脫落,導致腦卒中的風險較小。
如果穩定性斑塊導致頸動脈狹窄小於50%,一般不會對腦部產生影響;如果頸動脈狹窄超過50%,甚至超過70%,危險性相應提升。
穩定性斑塊可有潰瘍、破裂等風險,血小板在破裂處聚集形成血栓,如果脂質內核、碎屑、血栓脫落,栓塞腦部血管,可引發短暫性腦缺血或缺血性腦卒中。
防頸動脈斑塊,這5類人尤其要注意!
抽菸喝酒的人
吸菸和大量飲酒都是催化斑塊生成的危險因素。香菸中的尼古丁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使保護動脈免於發生粥樣硬化的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同時使血壓升高,並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發生。而大量飲酒不但可導致腦血流量減少,還可損害肝臟影響脂質代謝。三高飲食的人
高鹽、高糖、高油的“三高”飲食,不僅會引起肥胖,還會增加患高血壓的風險,同時,可能引起血糖和胰島素水平增高,導致更多油脂沉積在血管壁上,這些都會增加動脈硬化的風險。
久坐少動的人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管彈性。長期的久坐不動會影響血液循環,導致血管內垃圾堆積,易形成粥樣硬化斑塊。久坐少動者,血液循環減緩,血液黏稠度增高,心肌收縮乏力,久而久之,動脈硬化、冠心病等都會伴隨而來。
經常熬夜的人
2019年2月美國麻省總醫院的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睡眠不足會增加炎症細胞,這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原因。
肥胖的人
2019年,一項發表在《柳葉刀》子刊《兒童與青少年健康》上的研究顯示,肥胖青少年的動脈血管,在十多歲時就已經開始變得僵硬。而動脈僵硬度高是動脈粥樣硬化一個明顯的信號,會增加心梗、中風發生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頸動脈斑塊篩查首選超聲。頸動脈超聲可以顯示出斑塊累及範圍、血管內膜厚度、血流速度等情況。
頸動脈斑塊的檢查週期與患者年齡、高危因素、斑塊性質、累及範圍、血管內膜厚度等要素有關。建議55歲以上的人羣每年做一次頸動脈超聲,如果合併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其他動脈粥樣硬化病症,肥胖,吸菸飲酒等高危因素,則需要縮短篩查間隔,一旦發現不穩定性斑塊,建議每3~6個月複查。
如果超聲報告顯示強回聲、表面光滑、形狀規則,多爲硬斑塊;如果顯示低迴聲或回聲不均、表面不光滑,多提示爲軟斑塊。如果是“混合回聲”,則表示斑塊回聲不均,一般提示斑塊構成成分混雜,有脫落形成血栓的風險。
預防斑塊可以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以及藥物控制四方面進行。
健康飲食——熱量攝入別超標
吃飯八分飽,少吃高脂食物如肥肉、動物內臟,少吃鹽和糖,嚴格控制總熱量,避免超重和肥胖。
平時可以多吃三類食物,首先是新鮮蔬菜水果,建議每天吃夠1斤蔬菜半斤水果,每週攝入8到10種蔬菜,多吃深色蔬菜;其次要多吃粗糧常吃堅果、豆類;此外還要多吃深海魚或魚類,最好清蒸。
適度運動——每週150分鐘有氧運動
適度的運動有助於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減緩斑塊的進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規律、適量、循序漸進地進行。一般以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爲宜,每次約30~50分鐘,每週3~5次即可。
生活習慣——一定要戒菸限酒
抽菸飲酒都會影響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因此戒菸限酒等措施有助於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水平,防止斑塊進一步增長或增多。
科學用藥——科學控制“三高”
除了生活幹預外,藥物控制也至關重要。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都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重要因素,要遵醫囑積極合理地管理好血壓、血糖、血脂。
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