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歐盟不是江左盟:孤立主義的勝利

英國首相卡麥隆在脫歐公投賭輸了,黯然辭職。圖爲他和妻子莎曼投票後的身影。(圖/達志影像美聯社,下同。)

記者朱錦華特稿

英國脫離歐盟是全球孤立主義大爆發」的其中一環。這種現象就跟《犀利人妻》裡的安真一樣,一發不可收拾,回不去了。

歷史源遠流長的歐洲,向來有源自基督教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傳統。但另一方面,歐洲同樣紮根混合個人主義與亞當史密斯思想(自由貿易、自由意志)的資本主義傳統。兩者經常產生衝突

資本主義的高漲推波了帝國主義,引爆兩次毀滅性世界大戰二戰結束後翌年的1946年,邱吉爾即提出了類似歐盟的構想(歐洲合衆國):相互扶持、共存共榮、共抗外侮

在冷戰的年代,大家危機意識高,北約華沙公約的對抗,凝聚了雙方集團的內部團結。但隨着蘇聯瓦解,東西歐冷戰結束,西方資本主義獲得倒性勝利。加上網路促成全球化,一些懷着重現「羅馬帝國榮光夢想歐洲人士,遂以早期的經濟合作模式(歐洲共同市場等)建構出歐盟這個「大家族」。

然而,歐洲是《聖經》裡「巴別塔」的現實縮影。非但族羣語言複雜,「親戚」之間個性、貧富也迥異。大凡組織與制度的建立與推行,必然有利也有弊。經濟好景時,萬事美好。但是金融海嘯恐怖主義大爆發後,一切都變了。

不少歐洲人越來越不滿爲了挺歐盟搶救「歐豬五國」,逼得各國政府撙節支出,削減人民福利劣化勞動條件。工作機會被「自由移動」的移民搶走、難民大量涌入,更是火上加油。加上一旦成爲歐盟的一員,每年還要繳交一大筆「會費」(英國每年要繳八十幾億),以及許多事都要聽從歐盟的旨意,人們不滿情緒越來越高漲。

許多人支持「脫歐」,是希望找回國家的「自主權」。可巧2015年英國大選時,爲了爭取「脫歐」選民保守黨的支持,首相卡麥隆大膽豪賭,拋出勝選後於2017年前舉行「脫歐公投」的議題未料機關算盡,反而一手造成今日「脫歐」的結局(不過,還是有將近一半的選民支持「留歐」)。

全球的經濟不景氣煽動了「孤立主義」的高張氣焰。從歐洲、美國、到香港,當人們變得「只想我過得比你好」時,排外、仇外的氛圍自然風起雲涌。英國脫歐只是開出第一槍,它對歐盟會員國引發的衝擊效應,未來恐怕會有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

秉持正義人溺己溺、相互扶持的「大社會主義」理想, 在許多歐洲人心裡此時已被拋到九霄雲外。歐盟固然不是「江左盟」,梅克爾或卡麥隆更不是梅長蘇。當正義理念人道主義遇上「八肚夭」,江湖告急,耶穌、馬克思都輸了。最後的贏家,永遠是達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