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銀行王青林:5G時代數字金融創新與思考

受政策、經濟、社會及技術等多重因素共振,5G已成爲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數字金融業務創新建立在信息技術發展之上,需要充分了解中國5G推進進程,認知5G特性,思考5G時代數字金融服務可能的演進趨勢以及商業模式變革方向,做好全面迎接5G時代到來的準備。

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中國進入5G商用元年。2020年3月,工信部發布關於推動5G加快發展的五方面18條措施,被認爲是中國5G發展的總綱領。

5G技術快速推廣開啓萬物互聯新時代

(一)全球5G建設與推廣進程加快

2018年美國製定《國家網絡戰略》加快5G投資與建設,特朗普召集4大運營商發佈“5Gfast”戰略。歐盟在2016年就制定了5G行動計劃,在2020年服務垂直行業。日本也成立了5G建設推進組織,計劃在2021年東京奧運會商用5G。整體看,我國目前位於全球5G整體發展進度第一梯隊,5G已經成爲國家戰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接下來中國5G研發的投入和資本支出大幅上升,憑藉中國具備的人口規模以及廣大應用場景,中國5G產業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潛力巨大。

(二)5G技術迭代實現通信效能質變

5G較4G既是演進更是變革,具有以下三方面特點:一是超高速。5G採用了eMBB技術,上網速度大幅提升,傳輸速度可達到每秒1Gb以上,峰值可達10Gb。二是低時延。5G採用uRLLC技術,可實現超低時延的可靠通信,時延可由4G時代的10ms改進至1ms。三是海量連接。5G採用mMTC技術,可實現萬物互聯,每平方公里連接設備數量可由4G時代的1萬部提升至100萬部。

(三)5G將開啓萬物互聯的新時代

近年來,物聯網進入迅猛發展的新階段,物聯網設備規模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趨勢。與此同時,各大互聯網公司、芯片公司、運營商也紛紛加大物聯網生態的研究和應用投入,提前佈局物聯網生態。5G技術商業化推進,將開啓萬物互聯新時代。它不僅僅是通訊技術的革命,更是一場產業的革命,緊密地將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連接在一起,爲各行各業帶來裂變式發展,創造出全新商業模式和應用場景,必將爲金融服務創新及升級帶來新動能,催生新業態,引發生產力的躍遷。

新形勢下銀行數字金融業務創新與思考

在5G技術快速迭代推廣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已經在智慧網點中陸續開展5G技術應用。接下來,通過與數字金融業務的進一步深度結合,5G技術的普及和應用還將給銀行服務模式帶來更大、更深入的變革。

(一)創新以手機銀行APP爲主要載體的服務模式

5G超高速、低時延的特性將促使手機銀行向高端、智能的APP服務模式與普遍、低頻的網頁版(含小程序)服務模式分化。以網上銀行爲例,受限於網絡接入的速度和時延,2000年左右網上銀行普遍存在客戶端和網頁版兩種服務模式,2005年開始由於寬帶的普及,網上銀行全面轉向基於瀏覽器的網頁版服務模式。

隨着5G與語音識別、人像識別、VR/AR、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面向高端或高頻使用手機銀行的客戶,手機銀行APP將從當前客戶以文字方式在成百上千的產品與服務中選擇的“被動式產品交付”模式,向融合語音、視頻以至於VR/AR智能交互選擇的“沉浸式需求響應”模式轉型,提供勝似網點人工服務的客戶體驗

當前手機銀行APP在研發上要針對不同操作系統分別開發不同的版本並需針對不同機型進行適配,同時要輔導客戶下載安裝,客戶進入門檻較高。但鑑於移動端網頁版模式體驗遠低於APP模式,各大銀行仍然以APP模式爲主。隨着5G的推廣,參考網上銀行的發展歷程,預計網頁版加載的速度和交互的響應將大大提升,從降低研發成本、縮短創新週期、降低客戶門檻角度考慮,面向低頻手機銀行客戶,網頁版或成爲手機銀行服務實現路徑的一個方向。

(二)加大與運營商合作力度,聯合共建5G商業模式

未來5G的普及與推廣仍將持續3-5年的時間,5G將在一些具備高價值屬性、高應用頻次的場景(如醫療教育政務交通等)中首先試水應用。由於運營商前期投入成本較高,爲5G應用參與各方建立各種商業模式提供了較爲寬鬆的價格彈性。商業銀行應充分利用推廣紅利期,與運營商共同研究並推出市場“殺手鐗”級別的產品和服務,利用運營商現有生態佈局,同步切入醫療、教育、政務、交通等場景領域,共建多方共贏商業格局

(三)推動事前簡單風控向事中智能風控轉型

5G技術環境下,更大規模的人羣和智能設備被接入到互聯網,產生豐富且真實的數據,實現“信息流、資金流、實體流”三流合一。銀行可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物聯網等金融科技開展集中作業,動態刻畫客戶、業務等主體的風險視圖和收益視圖,提供決策支持。未來在5G網絡環境下,利用5G切片可實現端到端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無線網絡特徵,進而逐步實現針對特定客戶羣體開展5G專網傳輸試點,從而大大提升數字金融業務開展的安全係數。

(四)積極探索擁抱物聯網時代支付領域的革新

互聯網正在從人-機交互、人-人連接時代跑步進入萬物互聯時代,類人的智能設備將成爲重要的支付參與者,支付也將從收單轉向連接、轉向數據。支付的重要性不但不會削弱,反而將逐步昇華,在物聯網商業生態中起到數據樞紐的作用。

一是智能設備將逐步成爲與人類地位相同的支付參與者。在萬物互聯時代,支付付款方將逐步打破當前以自然人、法人爲單一主體的限制,類人的智能設備將越來越多地成爲支付的付款方,進而誕生出更多全新的支付場景,如智能汽車、智能家居等,而新的應用場景需要匹配新的支付解決方案。在物聯網世界,一切物體都將擁有一個數字ID,每一個ID都將擁有支付屬性,從銀行角度來說,ID支付屬性的載體就是銀行賬戶。這個銀行賬戶應不侷限於傳統意義上的以人爲主體的銀行賬戶,未來除了“人”可以成爲銀行的客戶,具備人類特徵的“物”也可能成爲銀行客戶。“智能物”,如智能樓宇、送貨機器人、自動停車場,都會具備與人類客戶、其他智能物交互的能力,並向金融客戶發起支付、結算、投資等多樣化的服務請求。這種場景也會產生難點,物聯網時代下會出現ID過多的問題:如果你不能識別它,你就不能保護它;如果你不能保護它,你就不能控制它;如果你不能控制它,它就不屬於我們。因此,互聯網下ID的識別和管理、將成爲銀行業進行物聯網布局和發展的核心課題。

二是支付的價值貢獻將從收單收入轉向連接和數據。擁有更多接觸消費者機會的場景內商戶,或將在技術變革中獲得更強話語權,而商戶議價能力的提高將促使商戶向支付服務商獲取更多、更優的服務,並進一步拉低支付的直接利潤空間,甚至不排除出現“負費率”——即支付服務商需要向該系統和商戶繳費纔可以進入,支付最終成爲一個吸引顧客(用戶、商戶、服務商)留在自有體系內而蝕本提供支付服務的商業模式。從這個角度看,這將促使支付服務商向增值業務方向轉型,挖掘支付相關數據並獲取精準營銷、消費金融等服務的收益。

三是支付體驗,尤其是小額高頻支付將逐步轉向無感支付。物聯網及人工智能將讓“人的識別”這一過程的效率顯著提高,通過對人“無意識”的行爲舉止(如行走步態、打字節奏等)、“更自然”的交互方式(如語音交互、腦機結合等)進行特徵採集,最終讓人可以藉助更少甚至無附屬物體的情況下完成身份識別,用戶在各場景的交互將從主動交互變爲無感交互,進一步提升支付體驗。

四是信用支付逐步成爲主流支付方式。大數據、人工智能、5G的融合,讓實時授信成爲可能,基於信用賬戶的支付將逐步成爲主流支付方式。

綜上所述,5G技術應用正在加速落地,通信效能的顯著提升促使物聯網商業生態得到長足發展,進而推動銀行數字金融發展進入“第二增長曲線”,在服務渠道、業務功能、風險控制等方面即將發生深刻變革。面臨這樣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發展窗口期,能否切實做好提前佈局,決定了銀行在下一個時代能否突破現有發展格局,實現換道超車。

作者:王青林中國光大銀行數字金融部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