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臺商在紅色供應鏈的撤出和轉進

蘋果機殼主要供應商可成於8月18日召開重訊記者會,決議出售可勝泰州、可利泰州等二家子公司給藍思交易價格約14億美元,交易價金全數現金支付傳聞多時的交易終於塵埃落定。若不從蘋果供應鏈探討,而從蘋果的採購策略切入,臺灣企業會得到什麼不同的啓示呢?

蘋果7月30日公佈該公司截至6月27日的2020年第三季財報,創下597億美元的營收,比去年同期成長11%,每股盈餘爲2.58美元,成長18%,各項指標都創第三季新高,當天蘋果的盤後股價上漲了6.44%。在597億美元的營收中,產品佔465億美元,成長9.9%,服務佔132億美元,成長15%。若從市場分佈觀之,美洲270億美元,歐洲142億美元,大中華區93億美元,日本50億美元,其它亞太地區則佔了42億美元。嚴格講起來,中國大陸市場雖然不小,卻也非主力市場,加上美中關係近年來有個什麼風吹草動,都構成中國消費者起因民族主義的情緒波動。因此,蘋果固然要顧及中國市場,但從需求面的依賴程度反推供給面的深化合作,部分媒體認爲蘋果培植紅色供應鏈,可能過度解讀期間的因果關係

蘋果產品設計對消費者有其獨到的魅力。但也爲了配合其美學需求,加工異常困難,尤其是在新機導入的初期,良率往往都不及10%;除了做晶片廠商外,越接近整機組立的代工廠,所吃的苦頭越大,但所能賺取的利潤卻如早有分析師揭露的卑微,成爲蘋果供應鏈唯一的魅力在於其規模經濟的數量優勢。在蘋果睥睨競爭市場的品牌形象果粉無可取代的執着,是由代工廠商所付出的心血所堆疊起來的。

近年來,蘋果未再如賈伯斯在世時推出那麼精彩的產品,雖營收屢創佳績,但這種成長慣性爲未來變革所種下的因應挑戰,值得關注。值此蘋果產品線青黃不接的時刻,蘋果關注的,一方面是推出下一世代殺手級產品線,另一方面是調整成本結構所驅動的盈餘獲利;前者,好像沒啥跡象,而後者,是否導致臺資企業順勢調整投資佈局,撤出風險較高地區,值得觀察:如果策略是撤出,那麼併購的談判應加速進行,關鍵課題是,撤出後的轉進,方向?形式?力度?鉅變的時代,爲難了掌握內線消息的經營者,也爲難了霧裡看花的投資大衆

美臺近期政治關係升溫,卻引發了兩岸軍事情勢也升溫。加上漸行漸遠的兩岸關係,導致臺商經略中國工廠的黃金歲月已淡淡褪去其光澤。中國經貿官員招商引資的意氣風發,已被緊繃的神經取代,他們時刻緊抓着消費、投資與政府支出的轡頭,預防三駕馬車的翻覆。國際情勢的急轉直下,當地勞動力與社會大衆的友善程度下滑可能引發的排臺效應尚未發生,但企業家們不能等到發生了才大夢初醒。疫情關鎖了臺籍高管指揮鏈,新的營運指揮系統須順勢成形的同時,經營風險悄悄地升高,此乃內部風險。未來,美中關係持續惡化所引發的蘋果在世界工廠的供應鏈風險,是外部風險。世界工廠的模式,在供應鏈區域化的地產地銷趨勢中,世界工廠的中國模式,尚有多長週期?紅色供應鏈,還能多紅?臺資企業在紅色供應鏈中的色彩,又是什麼?

2020的經略中國,迥異於2000的經略中國。在全球氛圍丕變的當下,過去緊密鏈結價值鏈,似乎從供應鏈到需求鏈都正在快速重組中。世界工廠欲華麗轉身爲世界市場,是中國政府的期待。無論無奈受制於政策或是體察形式的主動佈局,世界各國品牌(尤其是高科技)致力於擠出紅色供應鏈的水分,臺資企業過去在世界工廠崛起中所戰線亮麗的色彩,也將隨着紅色的稀釋而淡去;國際採購與全球供應鏈在新結構中能爲臺灣賦予什麼新的價值?開創什麼新的契機?應該比中臺併購的八卦傳聞更值得探討。臺灣政策若能有效、積極因應結構性變革,爲臺灣產業打造綠色供應鏈的國際佈局,將能爲國際品牌經營者搶得機先、締造大開大闔的新經濟策略。而卓越的臺商,早已展開行動、邁向次世代的國際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