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策站:烏凌翔》成立「半導體學院」 臺灣敢於面向國際招生?
傳聞政府要在臺大、清華、陽明交大、成功四所大學,成立「半導體學院」。(圖/達志影像)
去年十一月下旬由教育部提出的《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人才培育創新條例》草案。上週四(18號)被媒體「直擊」了一場有些神秘兮兮的推動會議,地點在經濟部。與會者還有多位國內半導體業界老闆與高階經理人-包括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力積電創辦人黃崇仁。然後傳出要在臺大、清華、陽明交大、成功四所大學,成立「半導體學院」。
會後,媒體當然也多向經濟部長王美花打探消息,因爲產業發展是經濟部主管業務,而紅得發紫的半導體產業,又牽涉中、美科技戰的「軍備競賽」,如果外交部也派員與會了,也不用意外。
此外,半導體又是當前臺灣最有競爭力的「籌碼」,面對民間「爲什麼不拿晶片換疫苗」的質疑,王美花部長難道也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部長爲國人張羅疫苗,有苦難言?因爲第二天,又傳出她主動說明經濟部協助解決全球晶片荒,是「以『協助』爲出發點去幫忙,不是以換疫苗爲目的」。奇怪,去年不是曾經「協助」增產口罩嗎?爲何不也「協助」取得疫苗呢?
回到主題,草案目標爲「研究頂尖的國立大學與研發領先的企業合作設立『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手段則是「藉由放寬組織、人事、財務、設備資產、人才培育及採購事項,讓產業能有效、有序地參與產學研發」。由於規定「業者出資不能低於政府」,政府邀請業者開會的目的之一,應是募資。
半導體業者表面上訂單接不完、笑開懷,但也必然衍生出很多困難皺緊眉,正好利用這個機會提出,請政府解決。只不過,半導體業界缺乏博、碩士人才,恐怕不是他們此刻最憂慮的事吧?就算是,「希望三月進入立院審查」、「希望力拚九月招生」、「初步規劃十二年」等等政府高官的承諾,不但緩不濟急,也不是經濟部+教育部能解決的吧?
半導體業是世界性的產業,全球化的時代,要跟全世界所有國家競爭人才。美國在二戰後能成就全球霸業,除了上帝眷顧的各項天然條件,刻意吸引全球一流人才爲其所用的政策,纔是主要原因。別的不說,1960年至1990年間,光是臺灣供輸了多少工程師跨越太平洋,構成了美國半導體產業的骨幹,才寫下「IC=Indians + Chinese」的傳說-IC是 Integrated Circuit 的縮寫,即積體電路;Indians,指印度人。
本來,所有的弱小國家,都沒有條件像美國一樣吸引世界一流的人才,但風水還真是輪流轉,如今臺灣有了一項獨步全球的產業,足以構成吸引國際人才的第一層基礎,但也只是一層基礎!
這就是前文說經濟部+教育部還不夠的意思,至少還需要勞動部、內政部,甚至法務部、財政部構築更多層基礎,因爲吸引外籍人才來臺灣讀書的前提,不僅包括獎學金,還要在畢業後能提供工作、減稅、銀行開戶、購房、入籍、子女就學等一系列安家落戶法令配合。
業者一定更清楚這種情況,因爲前述神秘兮兮會議傳出「課程將採全英文授課,開放國際學生就讀」,很可能是業者的建議,因爲他們太清楚臺、清、交、成四所頂尖大學的理工科系博士班畢業生,從2014年到2018年期間就減少29.6%,其註冊率也不到八成,直言之,臺、清、交、成,也面臨招不到研究生的困境!
廣納世界英才,是唯一的辦法。本來,寶島招募對岸的資優學生是成本最低的手段。然而,現今臺灣的政治氛圍,大概沒有誰是這種政治不正確的天才,或是敢提出這種「異想」的笨蛋。川普「中國學生幾乎都是間諜」的民粹說法,在臺灣也很有市場,雖然,事實上,大陸在美留學生,絕大多數學成後都設法留在美國,願意學成後返鄉「報效祖國」的佔極少數。
筆者一位在美國知名大學任教三十年的同學,根據他個人的經驗,不但佐證上述說法,還進一步預測,拜登有可能放鬆大陸留學生的簽證限制,因爲美國人自己不愛念理工,美國高等學府亟需世界各國的一流人才,爲他們拓展自然科學的前沿。類似說法,其實曾在谷歌與蘋果任職高管十多年的知名高階經理人Eric Schmidt。足夠的國際優秀學生是美國打贏科技戰的重要保證。
再回到主題。臺大、清華、陽明交大、成功大學四所大學的校園內,在今年九月,能各自出現一所「半導體學院」嗎?如果蔡政府真願意推動,以民進黨立法院現有的多數優勢,要在法規上放寬「生師比」等等限制,不是難事。那麼陽明交大最可能率先達陣,因爲他們早有一所名爲「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的跨國研究中心。
也許,真正的困難在於隱藏於臺灣許多人腦中的狹隘思想,到時很可能會有立法委員以「機會應留給臺灣學生」爲由建議限制招募國際學生,或者主張「大學公共財不應獨厚半導體產業」。之前俗稱「五年五百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劃」,搞成一、二十所大學雨露均沾分經費,結果大家排名都退步;還有偉大人物提出「一縣市一大學」的「理想」,不但破壞臺灣技職教育體系,還拖累臺灣整體高教水準。都是這種思想的流毒,才真可怕。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