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水到渠成特展 看清代治水

每逢雨季,臺灣社會便擔憂大雨導致河水氾濫,治水是國土規畫重要的一環。整治河道與興修水利中國曆代穩固農業民生安定的重要基礎,直至清代已汲取歷代治河經驗,發展出控制河患的成熟知識。清代君主熟讀河防書籍,還親歷河工實地考察,提出具體治河對策,還身兼治水工程師。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河工輿圖及相關檔案數量約二百多件,精挑文獻奏摺與輿圖等史料策畫「水到渠成:院藏清代河工檔案輿圖特展」,包括整治黃河淮河、修築錢塘江等工程的文字紀錄,和地方官員奏報治河過程繪製的精美工程圖樣

中國以農立國,黃河、淮河、永定河和錢塘江等都是和民生相關的重要湖河,爲清代河工施政重心,規定三年小修護,五年一中修,十年一大修,每年還有常例歲修,遇到緊急狀況則有搶修,相當謹慎。

故宮圖書文獻處副研究員永昌指出,「河工」是整治河道工程總稱,舉凡建築水壩、開挖引河、加固堤堰、疏濬河道都屬於河工範圍。清代君主不僅命令河臣與地方督撫繪製河圖,隨時進呈御覽,康熙、乾隆南巡江淮,親自閱視、指導治河工程。

一七七八年,黃河水位暴漲,在河南儀封與考城兩縣衝出決口九處,尤以儀封十六堡的決口寬達二百多公尺最爲嚴重,低窪村莊水深三公尺。乾隆對地方官員怠忽職守爲之震怒,命令兩江總督高晉趕赴現場協助。沒想到堵築工程極不順利,治水多年的高晉也無計可施,最後還過勞死在工所

乾隆再派大學士阿桂前往,本人坐鎮中央、親授機宜,兩年後總算堵築,這次工程耗時三年,工程用銀五百多萬兩。「水到渠成」也展出這次治理惡水的相關奏摺及官書,反映君臣面對河患威脅的治洪過程。

歷朝都有治河名臣,如康熙時期的河道總督靳輔張鵬翮雍正年間齊蘇勒嵇曾筠;乾隆時代高斌等人,其中張鵬翮的著作《治河事宜》也是今人研究清初治河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