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疫後六大「新常態」的解讀與省思
新冠病毒疫情從今年初引爆迄今,轉眼已將近半年。儘管有些國家、地區,已各自啓動不同樣態的解封,但總體以觀,新冠疫情在國際間依然嚴峻。根據OECD的報告指出,這次是過去一百年來除了戰爭,全球經濟受到衝擊最大的一次。而國際信評龍頭穆迪,更在目前發表的特別報告指出,疫情期間有些改變可能是暫時的,但還有更多變動將更爲持久。穆迪並進一步分析,有六大面向會成爲新冠疫後的「新常態」。
穆迪所歸納疫情帶來的「新常態」六大面向,分別是:1、多數主要經濟體的長期增長恐會減弱;2、利率將長期保持偏低水平;3、全球貿易將變得更加分散;4、消費者習慣的改變將加速技術破壞;5、政府將有新的社會責任,「大政府」的模式浮現,會有更多的監管,但不平等現象的加劇可能會導致社會凝聚力下降;6、隨着信用相關性的提高,包括環境、社會和治理(ESG)風險也將更加受到關注。
進一步檢視這六大面向的具體內涵。第一面向所指涉未來主要經濟的增長力道恐會減弱,其實在今年初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就已對西方在經濟市場主導百餘年的自由資本主義提出質疑與挑戰。認爲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應該是介於自由市場和社會主義之間的第三種資本主義,也就是揚棄一味追求量的成長,轉爲兼顧質的提升。讓政府的「綠色新政」成爲必然,企業更要體認「環境永續」是必然的趨勢與必要的職責。如果各國政府和企業都能體認這樣的趨勢,則增長減弱其實未必就是災難。
就第二面向指涉利率將長期保持偏低水平,其實與各國在疫情引爆後啓動史無前例的印鈔撒錢救市有直接關連。然而這種從2008年美國次貸風暴以來所一貫採取的QE(量化寬鬆)措施,雖然可以讓股市在短期內快速反彈,但中長期來看對經濟其實並無太大的實質助力,反而可能陷入以債養債的困境,最終則不排除可能爆發金融風暴的結局。因而,這樣的「新常態」如何化解,將是疫後對各國央行最嚴峻的考驗了!
另就第三和第四個面向來看,全球貿易將變得更加分散,意謂着經濟產業鏈,將從全球長鏈佈局轉爲區域性的短鏈佈局。而消費習慣在這一波的疫情下讓宅經濟大行其道,自然會導引生產製造業加速推動技術的破壞性創新。面對這種兩相結合的未來全球經貿「新常態」,業界固然不應漠視,同樣的政府部門也應跳脫傳統淺層的紓困、振興思維,轉而透過政策制訂與法規導引的前瞻思維,營造更切實際的經貿新情境,以收政府治理、產業發展與環境永續三贏的綜效。
至於第五面向有關政府治理的新思維,穆迪的特別報告雖然預測疫後由於政府必須承擔新的社會任務,致使「大政府」的模式恐將浮現。但同時也提醒未來的「大政府」雖然可能要承擔更多的監管責任,卻也可能使得不平等現象加劇,而導政社會凝聚力的下降。關於這一點,穆迪報告其實並非無的放矢。由於目前政府的治理模式,主要還是依循尊重自由市場經濟理論而採取「小政府」的治理模式,積累下來卻造成貧富差距惡化的現象。以美國爲例,即使在3月中至5月中的抗疫封城期間,一方面固然造成失業人數暴增,但另方面同一時間美國富豪的身家,卻激增了4,340億美元。這種社會不平等現象的加劇,穆迪擔心會導致社會凝聚力的下降。而事實上發生在5月底美國明尼蘇達州暴警殘殺非裔公民所引發的「我不能呼吸」抗爭事件,迅速在全美各地引爆,正是讓美國的社會凝聚力瀕臨崩解的最佳寫照。因此,穆迪報告擔心這種因社會不公所引發的對抗衝突可能成爲疫後的「新常態」,我們又豈能以爲事不關己而心存僥倖!
此外,第六面向所指涉企業未來在是否遵循ESG方面的表現將更加受到關注,相對的如果企業仍然不以爲意,則因而產生的經營風險也將成爲另類的「新常態」。我們當然期待在這方面,疫後的企業經營,能夠蛻變爲同時兼顧環境永續、履行社會責任和完善公司治理的「新常態」,而不是因爲短視近利致陷入經營風險的「新常態」。而實際績效如何,大家不妨走着瞧!
綜而論之,疫情的衝擊,一方面帶來危機,但同時也帶來反思。正如今年獲得唐獎永續發展獎的珍古德所言,疫情是人類對自然和動物的不尊重所造成。人們需儘快找到開啓新綠色經濟的道路,不再將短期收益和經濟發展放在保護大自然之前才行。旨哉斯言,衷心期盼能發揮暮鼓晨鐘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