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檢視大陸經濟「雙循環」初步績效
今年第一季,中國大陸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增率高達18.3%,是空前記錄。這也是去年同期GDP受新冠肺炎疫情重挫的對照及強力反彈,自易理解,更值得注意的是,該季經濟成績單,亦反映出大陸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初步績效。惟經檢視,今年第一季大陸經濟增長動能,主要來自「外循環」;至於「內循環」表現則相對平淡。這種情況表明,大陸官方有必要進一步強化內循環,以免讓外循環「喧賓奪主」。
雙循環格局的內涵,可說是「以內循環爲主體,推動內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系以內循環爲先。這是去年10月下旬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新做的政策部署。即該會議通過的「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之中,高度強調「立足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而其前提是「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換言之,要先把內循環做大做強,再以此帶動外循環,進而追求雙循環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的境界。
該五中全會通過的上述「建議」,實爲政策方針,其於去年11月3日全文公佈,即開始對全大陸產經活動發生指導作用。儘管今年3月的全國人大與政協「兩會」,才以上述「建議」爲本,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但今年第一季,仍爲十四五規劃開局、經濟雙循環格局生效的起始期,殆無疑義。
而雙循環經過今年第一季的實踐後,總的績效尚可。據大陸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數據,該季GDP年增率,得以在去年同期負6.8%低基期上,獲致18.3%的高增長;若算兩年平均增長率(以今年第一季數值對比前年同期而算出),則是5%。其中,作爲內需代表性指標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今年第一季年增率達33.9%,惟其是以去年同期負19%的「超低基期」所襯托出來;若再算兩年平均年增率,則爲4.2%。
嚴格說來,今年第一季呈現的兩年平均GDP增幅5%,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4.2%,都不是很突出,而皆有大幅提升空間,連帶該季消費者物價指數與去年同期持平不漲,都顯示疫情對總體經濟及社會需求衝擊相當深重,非短期能恢復舊觀。
不過,疫情發作以後,大陸外需氣勢反而旺盛,顯著壓過內需。如去年第一季,在疫情最肆虐情況下,大陸出口貿易竟然僅稍低於平盤,即小幅衰退3.5%。因此,今年第一季出口貿易年增率沒有很低的基期可比,惟仍大幅躍增38.7%(以人民幣計價出口值爲準,下同)。大陸國家統計局未就出口額公佈兩年平均增長率,惟概估應是顯著超過10%,簡直是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率「望車尾燈」。
也可以說,當前大陸經濟增長,在相當大程度上是靠外需帶動。去年大陸GDP難得年增2.3%,背後不能抹煞同年出口增長4%的貢獻。而出口的貢獻,今年第一季更爲凸顯;若無此因素,該季GDP年增率必打折扣,亦難有工業生產值、固定資產投資額雙雙大幅擴張(皆超過兩成)的表現。
自去年初以來,大陸出口貿易的穩健表現,和疫情關係密切。海外市場買家先是哄搶醫衛用品,後來則轉爲爭購工業料件,以支應各國生產鏈疫後復原,兼提高庫存、備戰國際通膨風險。相關的多數產品,中國大陸都是主要供應方,因而陸方拿到滿手訂單,得以爲經濟增長添薪加柴。但卻在無形中導致「雙循環」格局發生偏差,即讓外需當了領頭羊,而非內外需並榮及相互促進。
更何況,大陸當前異乎尋常的出口好景,在將來疫情因素淡化後,很可能會迴歸常態,即難再有兩位數的出口額年增率。
因此,大陸官方有必要預防境內產業界發生「偏好外需」的慣性心理;最好的辦法,當然不是刻意打壓出口,而是大力創造內需商機,包括消費內需及投資內需,以誘導廠商面向國內市場擴大投資。
當前大陸最值得創造的內需商機,在於大健康產業、新世代資通用具及內容、配合「碳中和」目標的新能源載具、開放農村土地流轉所帶動的新城鎮建設等。這些類項的產值,皆能在GDP中舉足輕重。官方可以鼓勵相關廠商引進外國優質料件進行產製或建設,成品或服務亦可兼營外需市場,必可構成大規模、高質量的「雙循環」;當然也能有效帶動大陸經濟轉型升級,自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