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拜登基礎建設計劃的臺灣機會

工商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在上週正式對外宣佈基礎建設計劃法案,開始向國會參衆兩院的議員進行溝通,這個被拜登稱爲《美國就業法案》(American Job Plan)金額高達2.3兆美元,是戴上創造就業帽子的產業政策計劃,最關鍵目標,是要把1960年代至今,持續滑落接近一甲子的「國內公共投資佔GDP比重」向上拉昇,建立不依賴中國的供應鏈,併爲美國勞工創造超過數百萬個高附加價值的就業機會

拜登提出的《美國就業法案》接續在填補Covid-19疫情災情的《美國救援法案》之後,以先前通過的1.9兆美元紓困案、加上此次2.3兆美元的預算,已經超過1933年羅斯福總統新政的規模;而且,預算大量投入在半導體電動車、新能源寬頻、尖端科技研發、以及勞工技能教育等具有未來性的關鍵產業,遠遠超過修橋造路等基礎建設計劃,實質上是1960年以來,超越從尼克森雷根到川普,企圖心最積極的產業振興方案

拜登雖然擁有民主黨在參衆兩院過半的底氣,仍然需要獲得部分共和黨議員的支持,除了共和黨強烈支持石油頁岩油產業,而拜登的政策顯然是要削弱石油產業之外,美國經濟學界對於「政府產業政策」長期存在質疑的辯論,「大政府」是否會造成資源錯置,減少資本運作的效率,破壞以私部門爲主的資本主義的創新能力,至今仍然沒有定論;同時關於鉅額預算觸發通貨膨脹疑慮,也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最終的版本必然會與白宮提案有一定的差異。

但是,我們從拜登公佈的計劃草案中,看到臺灣廠商絕對不可忽視的重大商機,拜登編列鉅額預算在「戰略關鍵產業」,其中直接補助半導體產業的金額就高達500億美元,在以電動車爲主的乾淨能源產業編列480億美元,外加金額不詳的預算在全美各大城市裝設50萬支電動車充電樁。還有,爲了強化全美國的高速寬頻網路,編列1,000億美元預算,爲了乾淨能源,編列1,000億美元來提升、轉化、增加太陽能電場饋線,徹底翻修美國的電網

加總計算,《American Job Plan》2.3兆美元的預算中,直接投入製造業投資、勞工技職教育、尖端科技研發的金額就高達5,000億美元,這是美國有史以來、也是世界各國從未有過的鉅額製造業振興預算。

臺灣廠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半導體產業、正在全力轉型衝刺電動車製造的科技廠商,已經有成熟經驗的太陽能、風電等再生能源廠商,還有臺灣有高度價格競爭力的網通產品等,臺灣廠商參與美國基礎建設計劃,不只分享史無前例的鉅額預算,更藉此敲開進軍美國市場,獲得再次擴大規模、提升技術、營收與獲利翻轉的機會。

電動車產業是拜登政策的重中之重,美國雖然已經是全球電動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是目前電動車的數量仍然僅有全美車輛總數市場約2%,《美國就業計劃》直接編列的1,740億美元的預算,透過租稅減免與政策補貼,鼓勵美國企業加速電動車的研發與商業化進度,拜登說得很明確,美國要創造全球性能最佳、價格最低廉、而且最快速普及的電動車產業,從電池、車體、電控、到車內娛樂系統都不依賴中國的電動車產業。

除了直接編列的1,740億美元預算之外,拜登還在1,000億美元的電網預算中藏了50萬支充電樁,在460億美元的政府採購美國貨預算中,要求聯邦政府所有機構汰舊換新,新車採購以電動車優先,在學校補貼的預算中,設定將所有中小學校的黃色校車,必須有20%改用電動車的目標。

鴻海的MIH電動車聯盟,從中型巴士的底盤出發,已經集結1,200家各領域的科技廠商,其他臺灣科技集團從和碩金寶臺達電、友達等,也都從各自的專長出發,積極搶進電動車製造的領域,而和大等則早已經是特斯拉供應鏈的核心成員,臺灣科技廠商如果能夠藉由拜登大搞電動車產業的機運,成爲美國傳統汽車品牌、以及新興的網路電動車企業的核心,那麼以美國巨大的汽車市場,臺灣科技廠商翻幾番的成長潛能將難以想像

值得注意的是,過往美國設廠投資最令臺商頭疼的就是勞工,拜登與民主黨人高舉照顧勞工的政策,還要編列鉅額預算補貼勞工工會,將來前進美國設廠投資的臺灣企業是否具有與勞工溝通的能力,將是重要的勝敗關鍵;另外的好處則是《美國就業計劃》直接編列了480億美元的預算,協助廠商提升勞工技能(Work force development),政府直接補貼勞工訓練,如果能夠落實到企業的實際需求面,則是一件好事。

面對這樣獨特的歷史機運,我們的外交單位、經濟部、貿協、以及政府支持的經濟智庫,應該儘速投入資源,掌握美國基礎建設方案的進度與具體的子計劃,建立臺美基礎建設投資窗口,協助臺灣廠商發現商機,鏈結相關的美國企業,並且協助臺灣企業進行設廠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