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灣社會亟待重建「三信」資本

最近民間團體特別選出「缺」字做爲2023年的代表現象,因爲除了用水、電力、勞工、土地、人才的缺,甚至還出現缺蛋。圖/本報資料照片

2023年接近尾聲,總統大選選戰方酣,三黨候選人政見齊出,但似乎都難令人民有感。最近民間團體特別選出「缺」字爲這一年的代表現象。民衆透過「缺」字反映心聲,從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干擾之前用水、電力、勞工、土地、人才的缺,歷經疫情籠罩之中口罩、疫苗、篩劑的缺,至疫情緩和之後雞蛋的缺,表面上雖顯示近年臺灣社會面對「缺」的困境,但其背後讓我們更加擔憂的是,一旦「缺」淪爲日常生活,恐讓已逐漸喪失的社會「三信」資本遭到重創。

俗雲:冰凍三尺,並非一日之寒。亦即過去七年以來民衆面對的是,公共政策在規劃執行上愈來愈缺乏公平與正義,加上若干行政官員在行事風格上愈來愈缺乏廉恥與品德,讓我們的經濟愈來愈缺乏榮景與前景,進而讓社會愈來愈缺乏安定與和諧。

回顧二次戰後,臺灣在極短期間內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最爲重要的關鍵因素莫過於,我們很幸運地在政治菁英卓越領導、勇於任事下,以國家的生存與永續爲願景,讓民衆對公共政策有「信任」,以及在行政官員夙夜匪懈、積極努力下,以民衆的幸福與安樂爲目標,讓民衆對文官體系交付「信託」,透過這些基礎建立民衆對未來願景的「信心」,形塑一個頗完整的社會「三信」資本,進而轉化爲國家持續進步的力量。

換句話說,臺灣經濟能夠在百廢待舉下快速復甦發展,除了在公共政策上包括:貿易措施的與時俱進,外匯制度的彈性調整、科學技術的創新推動、賦稅稽徵的大幅改革,採取前瞻性思維與突破性措施之外,臺灣社會存在頗完整的「三信」資本,更是其能夠順利推動成功最重要的根源。亦即臺灣經濟在社會各個羣體彼此互信中不斷累積資本,此股無形力量,不但讓臺灣經濟創造奇蹟,而且讓社會充滿安定。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我們好不容易累積的社會「三信」資本,近年來隨着臺灣政治民主與經濟之開放,不斷喪失或捨棄。亦即在政治民主之下,藍綠政黨往往因「九二共識」歧見,而陷入「統獨」糾葛所衍生的意識型態對立;尤其部分政客每逢選舉更是刻意搧風點火,甚至假借「抗中」、「保臺」旗幟,不斷撕裂各羣體彼此的互信,更讓原本平靜無波的臺灣社會衝突頻傳。

再者,則是在經濟開放之下,藍綠政黨民意代表面對民粹壓力,罔顧社會公平正義,而延宕法案增修,並導致部分利益團體橫行介入,讓臺灣社會逐漸變成「一個國家、兩個世界」,進而累積層出不窮的民怨,或是爆發接二連三的抗爭,造成社會氛圍難以和諧,甚至導致結構轉型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無庸置疑,其根源乃是,執政領導高層往往因選舉考量與民粹壓力,動輒得咎或倉促交代,而難以提出宏觀政策,更加不易規劃創新措施。此外,加上若干行政官員仍抱持着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得過且過、理盲濫情態度,凡事不斷敷衍、推諉,相對卻又趁機奉承巴結、藉此謀求升遷。

很顯然地,過去七年以來臺灣社會所呈現的現象,是執政領導高層忽略互信與誠信,造成藍綠政黨幼稚地惡鬥對立,加上無理的杯葛阻擾,讓經濟發展被迫延宕遲滯,讓社會轉型受到重創波及。誠如政治及歷史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Yoshihiro Fukuyama)從政治變遷及歷史盛衰觀察中提出,社會各個羣體彼此互信,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力量,其寓意極爲深遠。

面對2024年總統選舉即將來臨,隨着競選活動啓動,政黨之間勢必針對許多議題進行激烈交鋒,甚至不擇手段抹紅栽贓。因此,我們要語重心長地提醒執政領導高層、行政官員、朝野政黨、民意代表,建立一個完善社會互信資本頗爲不易,卻又極易在彈指間瞬間毀之。畢竟,選舉的勝負是一時,社會「三信」資本纔是國家未來持續進步之基礎。我們更加期待有權勢的政府能夠以謙卑關懷的態度,瞭解無權勢的民衆所追求的願景,積極重建歷經摧殘的社會「三信」資本,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