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網速傳輸準節拍 5G讓大師音樂課來到身邊
編者按: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商用一年來,我國5G部署不斷提速,5G正在加速融入各行各業,驅動整個社會的數字化轉型。
近日,人民網記者走進車間校園,探尋5G應用落地場景,聚焦5G+製造等新業態,發現5G產業新機會。
“看屏幕中老師的手,仔細聽聲音的變化。”這是9月15日,蘇州一堂“5G音樂大師課”上的情景。和在音樂教室裡傳統的授課方式不同,在這堂課上,音樂老師李莉通過大屏幕,與身在蘇州市第六中學玉蘭堂的8名學生進行遠程互動。
一邊是老師進行示範性演奏後,針對曲目演奏過程中的指法、節奏、感情音符的處理等逐一講解,一邊則是認真聽課的學生們。在整個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互動教學平穩,畫質清晰流暢,現場老師與學生互動活躍。
網絡傳輸中的延時、卡頓造成的節奏失真、變音等問題一度是線上音樂教學的痛點。如今,5G的低時延、高網速讓音樂課堂“雲互動”成爲現實,也讓更多名師課堂走向偏遠地區成爲可能。
5G+教育帶來創新型教學
蘇州六中江蘇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在文化藝術專業課程教育上久負盛名。
據李莉介紹,在今年疫情期間,學生只能在家上網課,可遠程授課過程中,時不時會遇到網絡卡頓的問題,造成雙向延時,一定程度影響了網課的質量。
“延時最直接影響的是節奏,節奏本來就是以時間來承接的,一秒半拍、一拍,甚至一秒要四拍,如果出現延時,學生無法準確把握老師的節奏感,同時學生聽到的音樂可能會變音、失真。” 李莉解釋道,這樣一來,學生可以與國內著名高校的音樂教授進行“雲互動”,更有助於學生的成長,也有利於學校的發展。
蘇州市電化教育館聯手蘇州移動共同打造的“5G網絡場景式創新實驗室”,利用5G+VR技術,演播廳與蘇州六中玉蘭堂形成了一個雙師課堂,進行教育教學的雙向互動,替代現有的傳統網絡直播,增強了教學指導、分享、實時反饋等效果。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李莉說,通過5G高速網速,藝術類教學尤其是音樂教學對時延的容忍度很低,5G網絡的高網速和低時延,順利解決了遠程音樂授課、演出的痛點。六中的教室與實驗室可進行教育教學雙向互動,替代現有的傳統網絡直播,增強了教學指導、分享、實時反饋等效果。
“這跟平時在課堂上,老師面對面教學的感覺一模一樣。”一名學生這樣說道。
“通過現階段的示範應用實驗,5G的特性優勢得到驗證,也爲蘇州5G+教育模式創新實踐指明瞭方向,接下來,會把5G+教育的應用帶到更多學校,與相關部門攜手,打造蘇州教育的一張5G教育網絡。”蘇州移動副總經理王利民表示。
作爲5G技術領域領軍者,中國移動一直以來都致力於5G應用場景探索,那麼“5G+教育”該怎麼建?和誰建?這一點蘇州移動與蘇州市電化教育館一拍即合。
作爲全國5G先發城市,蘇州非常重視5G的發展,蘇州市委市政府推出《5G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5)》,明確提出實施5G智慧校園示範建設工程,推動試點校園5G網絡全覆蓋,重點強化5G技術在校園安防、校園教育信息系統管理領域的應用。在此背景下,“5G網絡場景式創新實驗室”應運而生。
2020年9月,“5G網絡場景式創新實驗室”竣工,基於5G技術支撐的教育虛擬專網——蘇州5G教育中心雲正式上線,實現了校內數據不出校園、統一應用等功能。
爲了更好的探索“5G+教育”的落地,蘇州移動與蘇州市電化教育館圍繞蘇州教育信息化發展出現的海量計算、存儲、規模化應用併發等瓶頸問題,開始共同探索5G網絡技術在蘇州教育中的應用探索研究,成立了“5G聯合創新實驗室”,該實驗室既是5G教育場景前瞻規劃和標準化應用的線下展示空間,也是各校在智慧教室、雲教育等工作創新探索的聯合展示發佈體驗窗口。
與此同時,中國移動開發的、由5G教育專網/城域網方案和基於Cloud XR平臺的VR/AR交互式教學方案所構成的“5G+智慧教育解決方案”,也成功被應用到了此次實驗中,爲今後蘇州5G智慧教育落地應用提供了優選方案。
蘇州市電教館5G網絡場景式創新實驗室(攝影:人民網 趙超)
合作共贏 助推教育普惠均衡
有專家指出,5G時代的到來,會推動教學方式互動化、智能化,培養模式的個性化、特色化,教育資源公平化、一體化和教育生態網格化、智能化。
事實正是如此,走進5G網絡場景式創新實驗室,記者看到,藍白色充滿互聯網特徵的風格,帶來現代、時尚的氛圍。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引入了5G智慧校園專網和基於5G的教育城域網,全力支持蘇州5G時代的ICT基礎設施升級,有效解決當前教育信息系統資源共享難、新型教育業務承載能力不足、數據安全風險大等問題。
“通過現階段的示範應用實驗,5G的特性優勢得到驗證,也爲蘇州‘5G+教育’模式創新實踐指明瞭方向,接下來,會把‘5G+教育’的應用帶到更多學校,與相關部門攜手打造蘇州教育的5G教育網絡。”王利民表示,“5G網絡場景式創新實驗室”正努力創建全國典範標杆。
“在線教育是推動教育普惠的有力工具。”一位在線教育從業人士告訴記者,在線教育70%的用戶羣體來自二線城市以外,這就需要企業做更多的適配、推廣工作,“通過互聯網的管道,通過服務的方式,把知識提供給更多偏遠地區的孩子,這是企業責任和義務”。(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