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考語文複習:要注重六個重點環節
目前,高三考生正在進行第一輪的複習,重慶高考手機報圍繞語文學科複習要點,特邀重慶一中史瑞老師提出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史瑞:重慶一中高三語文教師
自重慶迴歸全國卷後,近兩年感覺高考語文的難度不斷增大,高三語文的複習效率和效果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都面臨着挑戰,也對第一輪複習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對於語文這個學科,第一輪複習只是一個時間概念。這個時間階段距離高考尚有些時日,所以對考生而言最重要的是着眼於全局,在此期間建立和形成自己對各個考試板塊的有效複習模式,並完成所有知識層面的積累和梳理,爲後期的訓練打下基礎。有鑑於此,現提出如下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將“作文”進行到底
把作文寫在第一點,是由作文訓練的週期決定的。我市考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提筆少”“下筆難”“怕動筆”。三者的關係是因“提筆少”,漸漸的“下筆難”,最後“怕動筆”。許多考生提起寫作文便頭痛,更不要說寫好作文了。所以,第一輪複習的各個階段,都要堅持作文訓練,集少爲多,迎難而上。
在訓練頻率上,建議每週一文或三週兩文;在訓練方向上,初期以議論文章法訓練爲主,入格後對論證思維慢慢修正;在訓練內容上,考題應多涉及熱點話題或核心向度;在訓練側重上,建議以長期素材的整理和積累爲要務。最關鍵是,堅持不懈,也不可因其週期長而有所忽怠。
將“散點”鋪散開去
所謂“散點”,即命題點集中,但知識點零散的幾個板塊。如詞語板塊,集中複習會有效果,但並不能實現其全面、深入;如文化常識和默寫板塊,學校往往不會安排集中複習,會將其規劃在各次考試的範圍中分階段解決;如文言文的實詞板塊,集中複習只是解決了理解問題,“應用”依然是個長期的過程。
所以,各位考生就需要將其鋪散開去。所謂鋪散,就是把它們納入每天的複習安排裡,日日打磨,直至解決問題。在完成常規復習任務的前提下,每日三詞二識一段,一段爲文言翻譯小段,計劃時間差不多一刻鐘,最多不過二十分鐘,週期貫穿第一輪複習,成果可期。
教材,是最好的參考書。迴歸教材,且以實詞、句法和文學常識爲重點梳理教材,應是古文複習最能夠落到實處的方式。高考文言文的考點大多是由教材內容繼承或變化得來,落實了教材,不僅可以提升自信心,還可以溫故知新,在重複中夯實語感。並且在迴歸教材之餘,考生可以將教材中可用的素材歸類整理,以備作文之需。
而且,事實是,大多數考生對教材中的古文極其陌生,這些考生考下來,每每感嘆於高考命題之偏僻,如2016年全國2卷文言翻譯中的“雁矢”一詞,“矢”字的通假意,其實在《廉頗藺相如列傳》和選修教材中《獄中雜記》裡都有提及,不過是隨文遷移罷了。
思維訓練以歸納爲基礎
在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複習中,許多考生做題無數,但依然心裡不安穩,準確性不穩定,歸根結底是解題思維沒有跟上命題思維。這個問題很難解決,十數年如一日根深蒂固的習慣很難就一場複習而變更。這就需要從最基礎的能力訓練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平時訓練時,有意識的對論述類文本的各個段落進行歸納概括,並形成思維導圖,我認爲這是最接地氣最有效的訓練方式。這種方式對實用類文本閱讀也會有所助益。
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
要樹立“理解爲主、套路爲輔”的閱讀觀念。近幾年高考的文學類文本閱讀,尤其是詩歌閱讀都呈現了重理解、整體評價,輕技法、套路化的傾向。然而很多考生不是憑感覺做印象化閱讀,就是沿用初中帶來的諸多模式,對閱讀題做套路化的分解,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故而,針對文學類文本要注重理解閱讀:散文應側重於語言風格及主旨的把握,小說應側重於人物分析訓練;針對詩歌鑑賞,應側重於不同題材的典型文本的翻譯訓練。
練字不是寫書法,是可以在短期內取得效果的。這個週期最短可以縮減到兩個月,之後就可以爲你的卷面贏得一定分數。所以,語文因其存在大量的主觀題,部分考生應該訓練書寫,而且在這個過程裡還可以調劑緊張而焦慮的情緒。
以上六點,考生們可以根據自己所在學校的特點及自身存在的個體差異取捨,希望能夠有所助益。
來源:重慶招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