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法規鬆綁引入產業資源 頂大沙盒創新能讓產學都升級嗎?
截至去年年中的統計,半導體產業就有近兩萬個職缺,其中高階人才更是匱乏。(圖/遠見提供)
《創新條例》草案初審通過,大學首個沙盒實驗就鎖定在半導體學院。然而,半導體產業明明吸納了全臺優秀人才,大學也早和產業密切合作,到底還有哪些重重束縛,必須透過修法和沙盒來打破?
今年年初,經濟部前停滿了黑頭車,一場會議集結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力積電創辦人黃崇仁、鈺創董事長盧超羣等半導體產業龍頭,全是爲了大學即將成立的半導體學院而來,在在顯現業界對於人才缺乏的擔憂。
臺灣半導體產業有多缺人?根據《半導體產業與人才白皮書》,截至去年年中的統計,半導體產業就有近兩萬個職缺,其中高階人才更是匱乏。臺積電資深副總侯永清就曾說過,目前頂尖大學每年培育出約300名半導體博士人才,但至2030年,光臺積電,每年就需要至少250名,實在緩不濟急。
今年3月,立法院初審通過《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草案,首度帶入「沙盒」模式,鬆綁組織、人事、採購、人才培育等限制,預計讓臺成清交等國立頂尖大學與領先企業合作,針對國家重點領域,包含半導體、人工智慧、循環經濟等,籌組研究學院。並鎖定碩、博士生,期望培育更多高階人才。
其中,半導體學院將優先上路。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邱博文說,臺灣半導體實力堅強,且有完整的產業鏈,上、中、下游都有代表性的企業可合作,也能吸引國外大學、企業一同加入,「半導體學院是最有機會成功的沙盒。」
重重限制,育才難題多
然而,大學電機工程等領域早已培育許多相關人才,產學合作也十分普遍,像是臺積電早已攜手頂尖大學設立研發中心與學程。此次特地再設立沙盒性質的研究學院,鬆綁了現有體制,想當然耳,絕不只是爲了填補人才缺口這麼簡單。
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張耀文表示,臺灣半導體產業與大學研究實力都能放眼世界,但一直以來,學校制度都太過僵化,重重限制使得大學如同腿上綁了沙包,去參加國際奧運田徑賽。
《創新條例》的首要重點,就是放寬既有限制,期望解決過去資源整合、攬才、人才培育等問題。
半導體專業橫跨電子、電機、材料、機械、物理、化學等不同領域,在大學內,也有各自對應的系所。陽明交通大學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院長張翼說:「你知道跨領域有多難嗎?」
過去不管是要與國外大學談雙學位,或是企業產學合作,各學院都是各自進行,也因爲各系所壁壘分明,光是集結老師就很困難。
四所頂大中,陽明交大看準產業趨勢,排除萬難,率先於2015年成立首個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不僅整合理、工、電資等學院資源,也精準針對半導體領域,與重點企業如臺積電、臺達電等合作,並攜手接軌國際,像是與UCLA、東京工業大學等校簽訂雙聯學位。
現在,《創新條例》出現,也能加速其他大學跨出整合資源的第一步。張翼說,未來陽明交大加入沙盒實驗,鬆綁各自制度與擁有獨立經費後,投入聘請國際級師資、研究資金等,幫助學院再升級。
大學教授薪資低,一直以來都是臺灣留才、攬才的一大問題。臺灣教授最高基本底薪僅約有10萬元,新加坡、香港的薪資,就是臺灣的3到5倍,實在難與國際大學搶人才。
張耀文也表示,光是國際級大師千里迢迢來臺交流、演講,僅提供日支幾千元的費用,相比臺灣學者到國外都有萬元,臺灣與國際大學不同調,「真的來一個得罪一個。」
邱博文也提到,半導體領域與業界接軌十分重要,但現行制度業師教課,必須要有兼任教授資格,才能獨立開課。目前多以演講方式,或是與校內教授合開。要長期合作,或是針對主題建構完整課程皆有難度,反而錯失與業界交流的機會。
在《創新條例》中,給予學院建立聘任制度的自由,放寬教師聘用資格、年齡與教學學分數等限制,也給予學院經費使用彈性,並鬆綁薪資上限,像是學院就可與企業合聘等,讓國內提供的薪資吸引力,與國外大學可以競爭,都讓大學更有機會,找國際級大師或產業專家來教授最先端知識。
鬆綁3 加重企業參與角色
大學扮演研究的角色,企業則是實務上的應用,有效的產學合作,能降低學用落差,帶來雙贏。
不過,邱博文提到,大學的產學合作模式,多半是企業給予資金、題目,讓大學師生負責研究、解題,雖然定期會與業界開會,但企業在其中的角色薄弱,形成一種「企業出錢,學校出力;企業出題,學校解題」的觀念。
《創新條例》透過產學共營學院的模式,讓企業帶着資金、設備、技術、人力等長期投入,從協助者直接成爲人才培育的參與者。像是招生選才標準,就可納入業界觀點,包含修習學分、修業年限、學位授予等,學院也有自主性,可以培育業界想要的人才。
搭配教師聘任、設備資源等制度的鬆綁。在課程規劃上,業師可針對產業痛點、實務經驗來規劃課程。研究方面,學校研發出的理論,帶到業界,運用最先進的設備落地、實驗,業界也能回饋產業趨勢,都讓議題更符合產業需求。
張翼說,雖說目前僅限國立頂尖大學與企業合作,但頂大也可以攜手科技大學,如同陽明交大與臺灣科技大學合作,在半導體產業不同領域相互交流、共享資源。
沙盒如何持續?仍無解答
讓產業進入大學,外界仍有企業控制學校,或是幫企業打工的質疑。「當教育與產業走這麼近,我們要確定這個嘗試是符合公益性,」立法委員範雲說。
張耀文認爲,頂尖大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在於學術研發,「藉由學術研發可以帶動整體產業升級,有效提升國計民生水準,」大學研究超前產業5年,甚至10年以上,像是量子計算、能源等議題,也擁有外溢效應,能擴展到其他重點領域,整體來說,是利大於弊。
邱博文也說:「大學研究不可能關在象牙塔內,研究是否符合產業趨勢,以及實用性,都必須納入考量,」重要的還是在可控可防的狀況下,沙盒學院是在小範圍內,加上若有嚴謹的監察機制,對於學校、學生、企業是三贏局面。
不過,《創新條例》中的研究學院仍有沙盒實驗性質,如何穩定且有持續性,仍是問號。目前,草案規劃以8到12年爲一期,設有退場機制,過程中也將不斷滾動修正。
邱博文認爲,臺灣半導體產業實力堅強,若能攜手企業長期投入,「資源夠多,纔會有持續性。」
若半導體領域成功,就能像同心圓,外溢到AI、5G、智慧農業等領域,提升臺灣重點領域競爭力。
本文作者:邱於瑄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5月號419期》)
《遠見雜誌5月號4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