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元的羽翼、異地生根」 臺北鳥會25年的啁啾日常

▲先天失明的藍鵲「亮亮」,經鳥會照顧,現在已經能開心的玩水。(圖/記者榕萱攝,下同)

記者戴榕萱/臺北報導

出自《論語》一句佳話「上天有好生之德」,臺灣各地都有一羣默默的志工進行着這項善舉。以「野鳥保育、不干預自然」爲宗旨的臺北野鳥學會救傷中心,1992年成立至今走過25載,這裡成爲上萬只傷鳥的「復元客棧」」。每年均有50位的志工投入其中,他們從照護、教導幼鳥、野鳥放飛等任務體悟到建設與大自然之間的衝突與平衡,臺灣野鳥也在這20餘年感受志工們的無限溫情。

▲臺北野鳥學會位於臺北捷運麟光站外和平東路上。

野鳥救傷中心主要任務是針對傷鳥提供救助收容,2007年時增建了野鳥長期收容或漸進式野放工作站《得得之家》,地點位於芝山。起初救傷中心與鳥會總部都位於捷運科技大樓站附近,呂副組長佳璣說,由於救傷中心每個月的「患者」實在太多,已去年7月起外移至目前新址,位於麟光站外的和平東路三段上,來到這裡,傷鳥居住的空間也寬裕許多。

呂佳璣投入鳥會7年之久,這裡的志工隨着每年5月的培訓計劃,不斷有新血加入,通常都是愛鳥人士、或是森林系、獸醫系的研究所學生等。她透露,其實志工們愛的就是鳥類的獨特個性與習性,如白頭翁、紅嘴黑鵯的幼鳥,懂得手足情深,大朋友會飼養小幼鳥,這不就是動物界最可愛、最單純的地方嗎?

中心裡的作息從早上9點就開始運作,這裡不需值班表,志工們只要一有時間就主動報到,他們有默契的分頭進行餵食、觀察傷鳥況狀、清潔鳥籠戶外,還要細心換藥,比較特別的一項是「挑揀出死掉的麪包蟲」。呂組長笑着說「加入鳥會的志工絕對不能怕蟲!」,相較於一點都不敢走入滿是麪包蟲的房間的記者,志工們真的很勇敢。

▲▼救傷中心日常。

雛鳥除了吃泥狀飼料外,也要補充維他命C。

▲一盒一盒的都是麪包蟲與大麥蟲。

經瞭解,送來鳥會的傷鳥約6成是撞擊玻璃帷幕、幼鳥學飛摔傷,高峰期則是發生在風災後,斑鳩爲最大宗。民衆發現傷鳥時,第一時間除了可送往鳥會之外,還可以直接與鳥會合作的動物醫院聯繫,並轉交傷鳥(如下圖,點圖可放大)。

呂佳璣說,「救傷紀錄卡」是程序裡最重要的部分,上面的「拾獲地與時間」務必確實填寫,因爲這些都會是特殊鳥種復元後野放地點的參考。她也提醒,一般民衆也不要因爲好奇野鳥,就抓回飼養,很多人因爲一時玩性,反而讓這些野鳥在籠裡振翅斷羽。

▲救傷紀錄卡表格。

呂組長呼籲,救援雛鳥與幼鳥間有些差異,且並不是每一隻落地的小鳥都需要搶救。若發現離巢幼鳥(已經開始學習獨立的),可以先探視鳥類眼神,如果很有精神且不斷啾啾叫,可先察看路樹上是否有親鳥也正着急看着牠,如果附近非大馬路或有野狗羣,大可不必擔心牠安危,頂多將他們移置安全的樹枝上即可,畢竟幼鳥離巢學飛是本性,這也是牠們學會獨立的第一步。

如果發現的是雛鳥(眼未開、無羽或羽毛未長齊),先尋找路樹上的鳥巢,以輕抓的方式將鳥放回巢中,若放不回去或再度掉落,就可將雛鳥送交鳥會照顧。民衆若發現風災後的傷鳥,都請先戴上手套,用毛巾從上方輕抓,裝入可通風的紙盒後交至鳥會,程序完成後務必用肥皂洗手。

▼救助過程可參考下圖:(點圖可放大)

▲雛鳥保溫箱

記者另外瞭解到,鳥會中的野放設備其實都是靠志工們用創意與行動力打造出來,像「鳥用電梯」,則使用釣竿紙箱、繩索等材料做出適合當時環境的高度。野放前,志工們會選擇適當的「生活圈」給野鳥們,這時候「漸進式野放工作站」就變得非常重要。

漸進式的野放旨在使「受過人工餵養的鳥類」學會接近大自然,從室內練習試飛、獵食、及提供半戶外的環境讓野鳥快速適應,如此一來,能避免野鳥往後太親近人類,提升放飛成功機率

▲野放鳥類時的「電梯」。

從訪談中,呂佳璣多次提到野鳥活動空間隨着都市規劃倍受影響,除了上述提到的帷幕玻璃之外,還有黏鼠板的設置,最常受害的鳥種如麻雀、白頭翁,及曾是保育類的紫嘯鶇(ㄉㄨㄥ),志工經過數據對照後發現,受傷高峰期恰與鼠類繁殖期相符。由此,可證明人爲設施確實影響動物生態作息,雖然這是志工們常要處理情況,但現代社會與自然的衝突確實也難用「無奈」二字概括。

▲▼雛鳥餵食器、食用器皿。

鳥會盡管已建立20餘年,資金與人力的難處還是每年存在,即使動物保護處有補助,加上民衆部分捐款、物資等,但一年近百萬的生活開銷,卻也常是專員們擔心的部分,畢竟鳥會承擔了大部分鳥類照護救助。另一個部分,當禽流感發生時,野鳥就會被民衆視爲眼中釘。對此,呂說,臺灣野鳥所處環境都在戶外通風處,集體得到禽流感的問題其實較少,感染的高峰期也會配合政府密切關注過境鳥類,民衆其實毋須太過驚慌。

▲▼經歷過尼莎颱風的兩隻白鷺寶寶。

呂佳璣表示,目前鳥會中約有3、40只禽鳥居住,每到風災後就會暴增到80幾隻,由於這些「過客」都不會長期居住,因此志工們也較不敢對這些過客投入太多感情,畢竟等到禽鳥完全康復那天,就像送孩子出遠門一樣「希望牠高飛卻又離情依依」。

記者在本次專訪中,看見一羣熱愛自然的志工們默默對大環境付出,也在鳥會中看見一隻只單純又堅強的傷鳥。雖然生爲不同的物種,但也同樣享受着這塊臺灣寶島。鳥會在25年中一直擔任「傷鳥客棧」,上萬孱弱客住進,幾個月後牠們振着復元的羽翼再度展翅、築巢、延續生命,形同帶着愛與關懷的園丁繼續朝各角落播種。

►►►牠害我感冒,3天不想喂!臺北野鳥悲鳴:小樹鵲死前身體扭曲

►►►幫牠還是害牠?如何拯救都市中的落巢雛鳥與受傷鳥類

▼學生細心喂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