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虹吸”!強省會,又跑贏了
文|凱風
強省會,正在瘋狂“虹吸”人口。
01
全國人口流動,出現三個影響深遠的變局。
第一個變局是,人口增長最猛的城市,幾乎都是省會,且多數位居中西部。
在已公佈人口數據的城市中,合肥、鄭州、杭州、成都、上海人口增長超過10萬人,除了上海之外都是省會。
這種情況不是第一次出現。
過去幾年,人口增長冠軍,不再是廣州、深圳、杭州輪流“坐莊”,而一變爲中西部強省會的競技場。
2021年的人口增量冠軍是武漢,2022年是長沙,2023年是合肥,全部位於中西部地區。
這一局面,正是陸權復興的體現,而背後則是國內大循環、產業西移、內陸開放、強省會戰略等帶來的貢獻。
由於人口持續增長,中西部省會人口能級不斷躍升,在全國的人口位次一路上行,力壓一衆經濟強市。
鄭州、武漢、合肥、成都,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鄭州常住人口突破1300萬人,超過蘇州的1295.8萬人,晉級全國人口TOP10城市。
無獨有偶,過去幾年,武漢常住人口超過天津,合肥人口超過寧波,並保持持續領先優勢。
更受矚目的則是全國人口第三城之爭——成都人口正在無限逼近北京。
2023年,成都人口達2140.3萬人,而北京爲2185.8萬人。兩地的人口差距從高峰時期的500多萬人,收窄到45.5萬人。
如果這一趨勢保持不變,未來幾年,成都有望正式趕超北京,躋身全國人口第三大市之位。
02
第二個變局是,全國接近2/3的省份都遭遇人口負增長,但強省會卻集體成了例外。
在內地31個省份中,20個省份常住人口下降,僅有廣東、浙江、江蘇、海南、新疆、海南等地保持正增長。(參閱《強勢翻盤!中國人口第一大省,回來了》)
作爲傳統人口大省,山東、河南、四川、安徽歷來都是人口大盤的主要貢獻者。
這些省份,去年卻全部出現負增長,四川、安徽、湖北減少6萬人,山東減少39.82萬人,河南下降57萬人,爲全國之最。
然而,作爲省會的鄭州、濟南、武漢、合肥、成都,常住人口集體逆勢飄紅,鄭州更是大增18萬人,增量位列全國前三。
不只是這些強省會,其他省會幾乎都是如此。
據不完全統計,內地共有27個省會,目前已有18地披露最新人口數據,去年人口全部正增長,18城人口增加超過120萬人。
要知道,去年全國總人口減少了208萬,而省會卻逆勢集體飄紅,足以說明強省會的虹吸效應有增無減。
如果以省會人口/全省人口來衡量省會的人口首位度,最高的已經超過40%,普遍都在15%以上。
人口首位度最高的是西寧,人口占全省的比重高達41.7%,接近一半的人都住在省會,可見虹吸效應之強。
人口首位度最低的是濟南、南京,人口占比僅爲10%左右,其經濟首位度同樣在全國墊底,這與江蘇“十三太保”、山東各地市旗鼓相當的格局不無關係,散裝大省沒有真正的強省會。
而作爲強省會的代表,成都、武漢、西安GDP比重佔全省的30%以上,人口比重也都位居前列,成都達25.6%,武漢爲23.6%,而西安則高達33%。
隨着省會虹吸效應日益凸顯,未來省會的人口首位度還會不斷攀升。
03
第三個變局是,超大城市迎來大擴容,一衆省會躋身其中。
在我國,人口有很多統計口徑,有實時人口、常住人口之別,也有戶籍人口、流動人口之分,同時還有城區人口之說。
其中,常住人口衡量的是一個地市全部的人口總量,而實時人口在此基礎上又多了短期出差、旅行、探親的人羣。
與之對比,城區人口更接近國際城市的概念,被視爲衡量城市規模層級的核心指標。
所謂城區人口,只看城區,龐大的鎮區及鄉村並不涵蓋在內。
畢竟,我國的城市更多是行政區劃的概念,鄉村、縣域衆多,而國際上的城市侷限於城區之內。
根據國家標準:
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的爲超大城市,500-1000萬的爲特大城市,300-500萬的爲I型大城市,100萬-300萬的爲II型大城市,100萬以下爲中小城市。
目前,我國已有10個超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成都、天津、武漢、杭州、東莞。
過去幾年,武漢、杭州、東莞三地城區人口先後突破1000萬人,完成從特大城市向超大城市的晉級之路。
這還只是開始,未來鄭州、西安、長沙、南京、濟南都有望朝着超大城市邁進。
這背後,強省會虹吸效應的有增無減是其一,城鎮化的加速推進是其二,而撤縣設區、城市合併的政策助推力量同樣不容忽視。
04
人口大盤見頂,全省人口負增長,而省會仍舊逆勢飄紅,說明了什麼?
人口向省會集中的趨勢沒有改變。
儘管強省會政策遭遇挑戰,省域副中心城市橫空出世,但強省會的影響力一時難以逆轉。
這在中西部地區尤其如此。
東部經濟強省,普遍存在多中心,省會不能一家獨大,人口虹吸效應自然不及中西部地區,南京、濟南都是典型案例。
事實上,東部省份普遍不再將強省會作爲政策焦點,但多箇中西部省份仍在高調提及強省會,這包括江西南昌、雲南昆明,廣西南寧、貴州貴陽、甘肅蘭州等地。
爲打造強省會,這些地方普遍制定了經濟、人口首位度提升目標,將做大省會規模作爲提升全省影響力的關鍵一環。
強省會虹吸效應,到底是利是弊?
從一省之地來看,省會人口的增長,往往以省內其他兄弟地市的人口減少爲代價,這在中西部地區尤爲明顯。
中西部強省會的人口增長,一部分來自沿海地區的人口迴流,一部分來自對省內其他地市的虹吸,基本都還集中在省內的一畝三分地。
從全國範圍來看,搶人大戰日益白熱化,沒有強省會的託底,人口外流的壓力只會有增無減。
這與強省會的經濟效應是一致的。只有經濟強省纔有打造多中心的底氣,而弱省份離不開強省會,一些欠發達省份如果資源過度分散,很容易淪爲一盤散沙。
正是有了強省會的存在,中西部省份才得以在產業西移中搶得先機,在全國的城市戰爭搶得先機,從而爲人口迴流乃至吸引外省人才奠定基礎。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四川如果成都,安徽如果沒有合肥,湖北如果武漢,河南如果沒有鄭州,人口流失的局面恐怕只會更加糟糕。
萬事都要邁出第一步,先通過強省會守住全省人口的基本盤,再想着如何爭搶省外的高學歷人才擦,纔是務實之道。
未來,省會作爲全省人口蓄水池的功能日益突出,在防止省內人口流失、吸引人口迴流方面,省會的託底效應有增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