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如又贏了

《還珠格格》播出距今二十五年了。

當年那幾位初出茅廬的年輕男女,人到中年,各有各的際遇。

有的人經歷了高峰又跌落低谷,有的人則一路順風順水,把握住了人生中需要把握的每一個機會。

林心如當然屬於後者。

如果把演藝生涯比喻成一部電視劇,林心如拿的無疑是她曾經最喜歡的瑪麗蘇大女主爽文劇本。

出道不久就簽約瓊瑤,隨即便成爲歷史級熱劇女主之一,從《還珠格格》到《情深深雨濛濛》,把國民度賺了個夠。演小白花演到三十多歲,又一躍化身瑪麗蘇女王,靠《美人心計》和《傾世皇妃》順利迎來了第二春。

近幾年,她離開內地,回到家鄉當起了製作人,同樣成功,兩季《華燈初上》的大爆,讓她又有了金牌製作人的美譽。

圍繞着林心如,爭議從來不斷,但說她是個眼光極好的聰明人,恐怕不會有太多爭議。

坦白講,做製作人比起做演員,甚至更適合林心如。論表演天賦,林心如並不是第一檔,怎麼演也最多隻是中上。但她眼光夠毒,人脈又夠廣,主導一部劇,從挑揀劇本到攢局碼牌,正好發揮林心如的特長。

《華燈初上》大火之後,林心如趁熱打鐵,接連推出了幾部新劇,上半年的《模仿犯》質量一般,但下半年,由她製作的《有生之年》播出之後,卻又讓我眼前一亮。

說林心如眼光毒,也體現在對演員的押寶之上。

從《華燈初上》到《模仿犯》再到《有生之年》,林心如一直堅定不移地保持着與吳慷仁的合作,《華燈初上》裡吳慷仁戲份還不算多,到了《有生之年》,他已經是絕對的男一號,在整部劇裡成爲了定海神針般的存在。

臺灣省內的八零後男演員裡,吳慷仁無疑是演技最出挑的之一,如果邱澤沒有那部《誰先愛上他的》,我甚至可以去掉“之一”。

他的表演多變又細膩,什麼都能演又什麼都演得好。從《一把青》、《麻醉風暴》再到《我們與惡的距離》以及《華燈初上》,看臺劇看得多的內地觀衆,沒人會不熟悉吳慷仁。

這麼說吧,內地同年齡段的男演員都該慶幸吳慷仁是臺灣演員,和他們不在同一賽道發展,否則,被同框碾壓,是大概率事件。

誇完吳慷仁,再來聊這部劇(B站獨播)。

《有生之年》裡,吳慷仁飾演的男主角高嘉嶽,是個在人到中年卻一事無成,喪到已經有求死之心的標準廢柴。 成功的人生有不同的精彩,失敗的人生卻有千篇一律的潰敗。

高嘉嶽的劇本並不特別,甚至有些爛俗。無非是人到四十,做生意失敗,無奈將店面轉讓,女友出軌,相戀十二年,對方卻懷了別人的孩子。

連臺詞都有種俗套的喜劇感,女友的原話是:“我懷孕了,不是你的。”

事業愛情雙雙欠收,高嘉嶽還被情敵無情嘲諷,對方的話說到了他的心坎裡:

“你爲什麼不去死一死?”

說死就死,高嘉嶽帶着潛水裝備,縱身入海,卻在臨死之前想到,自己這身潛水裝備如果被鯨魚吃掉,不太環保。更何況,他還沒有完成與家人的告別。

於是返鄉,在決定去死之前和家人相處幾天。

但相處之後,求死之心,似乎又變得不再那麼決絕。

這就是《有生之年》要講的故事。

一個關於回家的故事。

它當然屬於家庭劇,拍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與矛盾,拍的是人與人之間微妙的羈絆。

換句話說,家庭劇的核心,是人,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切戲劇衝突,都源自家庭結構的變化。

而對於《有生之年》來說,離家多年的高嘉嶽突然回家,就像是一塊扔向池塘的石子,掀起一片漣漪。

高嘉嶽雖然也是高家的一員,但他更像是一個闖入者,一個旁觀者,這也就給了觀衆觀察高家的視角,讓我們和高嘉嶽一起,默默地試圖走進高家人的世界。

事實上,對於高嘉嶽來說,高家人同樣是熟悉卻陌生的,父母都已經變老,弟弟們也已經長大,連小侄子都上了高中,是個會在網絡上談戀愛的大男孩了。

這一家人,有着家庭劇的標準配置。母親操勞一生,到老了想要尋找自我,父親精神出軌,想給自己平淡乏味的人生鑲上一圈花邊。

二弟高嘉揚是養子,卻也是模範兒子,彌補了高嘉嶽作爲長子的缺位,身兼好兒子好丈夫好爸爸三職,但職場受挫,同樣有着自己的不順。

三弟高嘉凱和家庭深度綁定,在父母開了半輩子的早餐店裡打工,但也有屬於自己的秘密,談了戀愛卻不敢公開。

侄子高丞佑則有着每個青春期男生都有的憧憬和煩惱,組樂隊談戀愛,無非都是荷爾蒙引發的躁動不安。

老實說,《有生之年》算不上新穎,劇中的每一個角色,我們都會覺得有些似曾相識,好像在某些其他同類型的劇中見過面。

有人說《有生之年》是男版的《俗女養成記》,多少也是因爲《有生之年》的敘事方式和故事主題和《俗女養成記》有些相似,拍的都是“遊子回家”的故事,也同樣都是用物理意義上的返鄉帶出精神意義上的回家,讓主角找到靈魂上的羈絆。

但在劇本的編排上,《有生之年》又沒有能做到像《俗女養成記》那樣深入且精巧,畢竟,推動劇情發展的,其實是一些蠻老套甚至狗血的段落。

我們可以換位思考。

編劇想好故事的雛形之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高嘉嶽回家之後,故事要怎麼繼續發展?

故事想要好看,必須得有戲劇衝突,不能只是平淡地展現家庭生活,於是,“談戀愛”就成了推動《有生之年》劇情發展的主線。

高嘉嶽寫好的遺書中,除了貢獻了金句“有生之年,能長這麼大就不錯了”之外,還提到自己在臨走之前想好好談場戀愛,於是,回家之後他就聯絡了自己當年的初戀,並且很意外地和對方見了面,並且相處融洽,似乎有了發展的可能。

此時,故事有了陷入另一種俗套的可能性。

如果讓高嘉嶽順利地和初戀許雅欣談上戀愛並完成治癒,從而振作起來,這就太過老套了。

編劇沒有讓自己的故事糟糕到這種程度,但編劇選擇讓故事出現狗血的意外。當我們都以爲高嘉嶽會和許雅欣至少發生點什麼的時候,高嘉嶽卻得知,許雅欣原來是弟弟高嘉凱的女朋友。

很狗血,也很荒唐。

同樣荒唐的還有另一條戀愛線。侄子高丞佑網戀,因爲自己年紀太小,不敢與對方見面,於是讓大伯高嘉嶽代自己與對方約會。

沒想到的是,這個網戀對象的前男友竟然是高嘉嶽前女友的出軌對象,更沒想到的是,高丞佑讓大伯出馬,其實是因爲看到了大伯的遺書,想讓大伯好好談上一場戀愛。

如果你沒有看劇,只是看我的這些描述,恐怕幾乎會覺得《有生之年》是部爛劇了。劇情靠狗血的巧合推動,角色的人設也並沒有什麼新鮮之處,不管是高嘉嶽還是高嘉揚亦或是高嘉凱,包括他們的父母,都是家庭劇裡常見的角色,也是我們身邊常會遇到的人。

或許也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有生之年》:普通人的狗血故事。

那它究竟好在哪裡呢?

可好就好在,哪怕老套,哪怕狗血,這部劇卻把每一場戲都處理得足夠自然,足夠有生活感。

換句話說,在老套和狗血的基礎上,它卻拍出了無數妙筆,用細枝末節的趣味和感動,讓觀衆一會笑一會哭,最終融入劇集所塑造的氛圍之中,得以和高嘉嶽完成共情。

不管是普通人的普通還是狗血故事的狗血,這部劇都拍得不浮誇不虛假,而是充滿了能讓你相信一切都真實發生過的細節。

你會相信高嘉嶽真的存在,你會相信高家人真的在經歷那些事,因爲這部劇拍出了普通人生活的樣子,那些雞毛蒜皮,那些吵吵鬧鬧,每一句臺詞都不像是臺詞,而是生活中我們真的會講出來的話。

第一集裡,高嘉嶽醉醺醺地回家,睡倒在沙發上,再醒來,發現父親坐在面前看着他,一場戲,就讓觀衆感受到真切的溫情。 等到母親出現,和父親鬥嘴,幾句臺詞,吵吵鬧鬧,家的感覺就全都出來了。

一部家庭劇,能真的拍出“家”的感覺,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更何況,雖然故事橋段有些老套狗血,但《有生之年》對人的描摹是足夠細膩的,尤其是高嘉嶽,這個角色身上的頹喪被恰大好處地展現了出來,嬉皮笑臉下的難,吳慷仁演得太好,劇本給他安排的細節也太妥帖。

只看那場高嘉嶽發現初戀其實是弟弟女友的戲,吳慷仁臉上細微的表情變化,從錯愕到釋然,自然流暢,真實準確,一瞬間就足以讓觀衆共情。

其實,一部劇想要好看,並不一定需要特別新鮮的高概念設定,也不一定非得有驚天地泣鬼神的反轉。

耐心地把每一個角色寫好,紮實地把每一場戲打磨好,哪怕你拍的是再尋常不過的故事,觀衆也會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