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30年卻慘輸臺韓 專家揭日企衰敗4關鍵

新唐收購Panasonic半導體事業,無疑是對走過整個平成時代日本半導體產業,走向衰敗的一大警訊。(圖/新華社資料照)

微控制器(MCU)廠新唐收購Panasonic半導體事業,總交易金額2.5億美元(約76億元新臺幣),預計2020年6月完成交割,新唐打算藉此機會,進軍日本以及全球半導體市場。此這消息一出,無疑是對走過整個平成時代的日本半導體產業,走向衰敗的一大警訊。

據《日經中文網報導市場調研機構IC Insights數據顯示,1990年(平成2年)日企在全球分額佔了49%,但在2017年只剩下7%。Gartner也指出,2018年全球半導體企業前10大,已經看不到日本企業的蹤影。半導體產業在1990年代初期,規模僅佔500億美元,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增長至4779億美元。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就曾形容,數據若是21世紀的石油,半導體就是內燃機;此外,半導體對於國防也是影響重大,美國對於大陸半導體產業與美企關係敏感其來有自。

積電在10幾年發展後,成爲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全球大廠無不找上臺積電委託晶片生產,更在晶圓代工市場拿下49.2%市佔率;另外,臺灣IC設計大廠聯發科近期也發佈首顆5G SoC系統單晶片「天璣1000」,強勢進攻5G市場。至於南韓科技大廠三星電子目前在晶圓代工市佔率雖以18%居次,但全球手機市佔率22.3%,穩佔龍頭寶座,SK 海力士記憶體市場也佔有一席之地。

在臺灣、南韓的半導體業者快速成長後,日本企業爲何爲消失在歷史洪流當中,《日經中文網》的西條都夫採訪專家,彙集4個失敗原因

日本半導體企業大多爲綜合電子企業的部門,這種爲了業務誕生的機制初期發揮極大作用,但在業務量變大後,需要迅速且果斷,這樣的機制反而變成限制。

專家認爲,經營素質也是問題,面對全球市場保守,僅注重與日企競爭,失去了更加廣大的市場經營。此外,像是美國IC設計大廠高通本身「無廠」,積極擴大智慧財產權效益,就是收購其他初創企業,但日企拒絕收購,拘泥自主技術,成爲敗因之一。

日企重視技術,但是輕視銷售成績,更是一大問題,2000年起,半導體市場出現劇烈變化,努力符合對戰略性客戶的需求以及創新能力成爲重點,若不能隨着市場時時調整策略,就很有可能被淘汰。

文章最後也提到,這4個原因並非半導體產業特有,如果有企業或產業也面臨到上述問題,很有可能就是亮起衰退警示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