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語言寶藏的價值
編者按
語言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是信息溝通的鑰匙,是情感交流的紐帶。我國是當今世界上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五大語系130多種語言、十大漢語方言以及難以計數的方言土語。然而與全世界其他國家一樣,我國的很多語言和方言正趨於瀕危或面臨消亡。日前,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啓動二期建設,在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同時,科學保護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促進語言資源的開發利用。
語言既是一種交際工具,也是一種文化現象。看待一種語言或一個國家語言資源的價值,從交際工具的角度或文化現象的角度去看,結論可能會有所出入,甚至大爲不同。本文主要在文化現象的範疇內談論語言資源價值及保護的意義。
語言作爲一種文化資源,其價值也可以像其他資源一樣,從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來衡量。
從數量方面來說,語言的種類、方言的種類無疑是衡量一個國家語言資源價值的基本標準。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當今世界上共有約6700種語言,我國擁有130多種語言,佔比並不算大。不過,從語系和語族的角度來看,我國的語言分屬漢藏、阿爾泰、南島、南亞和印歐5大語系,另外還有1種語言(朝鮮語)語系不詳;在5大語系下,共有13個語族,28個語支。這在世界九大語系中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
另一方面,漢語擁有官話、晉語、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話、贛語、湘語、徽語、平話土話等十大方言,內部又可分爲成百上千種小方言土語。例如,吳語內部分太湖、台州、金衢、上麗、甌江、宣州6片,有的片內部還分爲若干小片。實際上各片、各小片內部的差別仍然很大,有的竟達到無法通話的地步。浙江省金華市範圍內的方言都屬於金衢片,但金華和義烏無法通話,義烏和東陽無法通話,東陽和永康無法通話……基本上一個縣一種話甚至幾種話,各縣之間都無法通話。從這個角度來說,漢語方言的種類及豐富性堪稱世界之最。
綜合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方言兩方面的情況,可以說,中國是當今世界上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資源的質量體現在資源的功能、質地、儲量、再生性、便利性等方面。如何衡量語言資源的質量?似乎少有人探討過。筆者認爲以下這些因素較爲重要:使用人口和分佈地域,歷史和文化內涵,獨特性和稀缺性,戰略性。
“使用人口和分佈地域”好理解,漢語就是最好的例子,相反的例子是有的語言只有幾十人甚至幾個人使用。“歷史和文化內涵”是指語言起源時間的早晚,發展演變過程是否複雜,沉澱積累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是否豐厚,書面文獻是否發達豐富等。這方面主要關涉民族學、人類學、語言學的學術研究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獨特性和稀缺性”則指該語言是否爲本國所獨有,在語言結構或演變方面是否具有獨特性,在語言特徵、認知方式或文化表達方面是否屬於稀缺種類等。“戰略性”是指該語言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是否具有特殊或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戰略性有時可能會與使用人口和分佈地域負相關。例如,滿語在今天的使用人數極少,但它對於解讀清代海量的滿文檔案來說必不可少,因此具有戰略性。
綜合以上多種因素來看,也許可以說中國語言資源的質量價值是當今世界上最高的。中國既有使用人口衆多、地域分佈廣泛、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厚的語言,如漢語、藏語;也有很多具有獨特性、稀缺性、戰略性的語言,如分佈在我國邊境地區的語言中有幾十種屬於跨越兩國甚至多國的跨境語言。漢語中粵語爲粵港澳地區共用,閩南話爲閩臺地區共通,粵語、閩語、客家話等方言還大量分佈在東南亞、歐洲、北美甚至太平洋諸島,它們在維護祖國統一、溝通海外華人華僑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國語言資源保護的現狀
一種資源要不要保護,一方面要看它的價值,是否值得保護;另一方面也要看它的存在和生存現狀,是否需要保護。如果這種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自然不存在保護的問題,不過話說回來,如今連水和空氣這兩種最常見的資源也到了亟須保護的地步。
我國是語言的寶庫,我國的語言資源極富價值。然而,我國的語言資源正處於急劇減少和消失之中。當然,這種現象不限於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字是全球大約有40%的語言已處於瀕危狀態,平均每兩週就有一種語言消失。2019年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的《保護和促進世界語言多樣性嶽麓宣言》明確提出:“應將保護和促進世界語言多樣性納入聯合國相關發展議程中,確保其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範圍內的平等、互鑑、理解、對話、包容,捍衛世界和平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應根據本國語言國情制定科學規劃,及時有效地開展本國的語言資源調查保護,並讓相關語言羣體參與到有關工作中來。”
我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保護語言資源,傳承語言文化,高度重視語言多樣性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語言是瞭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如果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只有一種語言,只有一種音樂,只有一種服飾,那是不可想象的。”黨的第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的要求。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都特別強調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也明確指出要“保護傳承方言文化”“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經典文獻的保護和傳播”。2020年10月召開的全國語言文字會議進一步明確了保護利用語言資源的方針。
語言資源保護的意義
我國在2015年已啓動實施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在全國範圍開展以語言資源調查、保存、展示和開發利用等爲核心的各項工作。今天看來,語言資源保護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
科學有效保護語言資源,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基礎。在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日漸萎縮之際,通過科學規劃,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全面調查保存當今我國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和口頭文化的實態語料,及時搶救保護瀕危語言方言,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語言大數據平臺,爲掌握語言國情、政府決策和社會應用提供服務。通過數千個地點的語言資源調查和持續開放的語言數據匯聚,構建覆蓋全國各地語言且資源不斷增加的語言大數據庫,使之成爲準確權威、開放共享的中國語言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有助於提升我國語言文字的信息化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併爲全面掌握語言國情、提高政府語言決策能力提供有力支撐,爲開展語言數據挖掘、開發語言智能和文化產品、服務地方文化建設創造新的廣闊空間。
構建和諧語言生活,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獨特作用。語言是民族、社會、國家穩定的重要力量。在對我國語言資源進行全面系統調查整理的基礎上,科學保存保護好方言及各民族語言,實現以語言生活和諧促進社會和諧、以語言文化文明融合促進各民族團結奮鬥共同繁榮,及時防止和化解語言矛盾衝突,維護國家安全和統一。
保護和促進語言多樣性,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語言瀕危已成爲世界性課題,我國成功實施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在語言保護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引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語保工程的經驗、標準、技術等將爲推動世界語言資源保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