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在北京廢品站裡發現的膠捲照片:也許裡面有你熟悉的身影
2009年起,法國收藏家和藝術家 Thomas Sauvin 便在北京郊區的一家廢品回收站收購要被銷燬的廢棄底片。如今,他已經收集了25公斤近120萬張銀鹽膠片。通過掃描、篩選、分類,他在社交媒體上向我們展示了上世紀末尾的20多年裡,北京最真實的影像記錄。
那是膠片相機出現並流行的20年,也是改革開放中國加速彎道超車的時代。人們通過手中的相機,無意間記錄下了那段白駒過隙的歲月。
有人曾評論說:
"那些擁抱冰箱和電視機的幸福時刻,演繹着各種發噱的喜劇故事。
沒有任何職業攝影師的作品,能比這種大規模的影像人類學檔案,更真切地表達上世紀80至90年代中國人的私人夢想。"
在修身、瘦臉技術沒有沒普及的時代,最真實的青春與美麗。
外來"時尚"與本土文化不斷交融,逐漸改變着人們的審美。
在那個年代,墨鏡成爲時尚
冰箱、彩電、洗衣機,那些與"三大件"合過的影,還找得到麼?
平日的照相是帶有儀式感的,到了景區,才捨得多浪費幾張底片。
駝色風衣、回力鞋,都說時尚是個圈,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
物質生活匱乏,精神層面的滿足感卻一點都不少。
取景是可以安排的,但"安排"不了心情。
什麼樣的家庭,能搞輛拉達汽車來拍照?
還記得上次在天安門放風箏是什麼時候麼?
記憶隨時光逐漸消逝,熟悉的人也逐漸模糊了臉。
這麼美的穿搭,媽媽們都是時裝博主嗎?
爸爸們穿得也很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