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話車/見證「水野和敏」世代的終結 他爲納智捷做了些什麼?
▲何其有幸,我得以見證了納智捷「水野世代」的開始,又何其惋惜,目睹了「水野世代」的終結。(圖/資料照,以下同)
文/記者遊鎧丞
我有時候會跟納智捷開玩笑說:「真要算起來的話,我跟水野和敏先生是同期踏入臺灣車界的同期生耶。」事實上,2014年甫有「GT-R之父」美名的水野和敏先生加入納智捷/華創車電的當下,涉世未深的我內心並沒有太大的波瀾,但5年過去了,從Eco Hyper到GT,水野和敏先生日前傳出不續約解甲還鄉的消息,卻讓我有種「壯志未酬身先死」的感慨。
或許某種程度上,「水野世代」的開啓及終結,也算得上是我車線媒體生涯一個何其有幸、又何其惋惜所見證的篇章吧。
▲論調校功力,水野和敏先生無人能爲之置喙,但日本與臺灣當中的企業文化差異,或許是其跳脫新車開發後,至今仍難以尋求解套點的一大關鍵。
還記得在臺灣「最後一次」的水野講堂,我曾冒着被納智捷原廠人員列入黑名單的風險,舉手問了水野和敏先生,來到納智捷這5年,覺得最困難的地方在哪裡,更甚者跟Nissan比較起來,是否有遇到需要花時間克服的課題?雖說這個問題在現場工作人員的阻攔下,並沒有得到水野和敏先生正面的回答,但當下水野和敏先生仍笑笑地說「在S5 GT發表前,我每天都在跟納智捷的內部人員跟研發廠商吵架,剩下的,我們等等到小房間,我再跟你偷偷抱怨」。
現在兩相對照起來,水野和敏先生當下的笑容,或許無形之中透露出某些消息。
▲從Eco Hyper到GT,水野和敏從原本的「純調校」,試圖用「硬體升級」,爲納智捷搏得一生存之道。
當然這5年來,難免總會耳聞水野和敏先生與華創、納智捷內部同仁總有些程度不一的摩擦,再加上來自外部看衰聲浪不斷,內外條件如此,是否能夠爲之否決水野和敏先生過往5年內所付出的一切?我是覺得有些過了。
依稀記得水野和敏先生在臺推出的第一款作品U6 Turbo ECO HYPER,當時公辦試駕是辦在現在暫時歇業的屏東大鵬灣國際賽車場,這也是首場在臺舉辦的「水野講堂」;在內外部硬體配置並無太大變動的條件下,掛了個Eco Hyper之後,卻也讓U6有着截然不同的蛻變,這一點我相信同車的車壇前輩「統哥」李一統也能做最佳認證。
不過那一篇試駕開箱報導,底下留言也讓我第一次見識到臺灣鄉民對納智捷嗜血的程度…。
▲在Eco Hyper資源未顯餘裕的條件下,GT或許是水野和敏先生得以大展身手最新/後舞臺。
如果說U6 Turbo ECO HYPER、M7 Turbo Eco Hyper、U7 Turbo Eco Hyper是水野和敏先生在現階段資源限制下,極盡所能所端出的作品,那麼自U6 GT、 U6 GT220甚至是S5 GT、S5 GT225所開創的GT新世代,便是水野和敏先生首次主打、集結資源後,足以彰顯其「賽道開發學」的本質流產品;事實證明,U6 GT車系着實也搏得相當程度的口碑,只是誰都沒想到隨之而來的S3、U5引擎召回事件,不僅重創了納智捷品牌口碑,同時產品策略的錯估,也連帶讓原本頗富期待S5 GT車系,在銷售上跌了一大跤。
▲如果沒有水野和敏先生,或許一般臺灣消費者恐怕也沒有機會認識東名、倍適登、RAYS這些知名廠商。
對我來說,自Eco Hyper到GT,水野和敏先生花了5年的時間在鋪陳一個夢,一個「要讓臺灣新車能有超越歐洲車的水準」的夢;他也希望透過他經手的各式新車,告訴臺灣消費者「納智捷真的在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或許總有人會批評,水野和敏先生的賽道開發學,充其量就只是賣噱頭、強「納」所難的一套不切實際作法;但能扛得住來自內外質疑,並堅信一臺經過賽道各項路況考驗、調校過的新車,纔是能夠因應消費者各項需求的全方位產品,水野和敏先生的執拗自然是不言而喻。
▲「水野世代」的終結,是否意味着納智捷將捨棄過往的性能導向開發哲學,外界仍在觀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開發、調校的功力外,水野和敏更研擬了一套橫向整合的組織架構;自專業車手測試開始,透過專業車輛資訊量測系統所取得的車輛數據、乃至於後續數據分析檢討、硬體設計式樣變更、零部件改版,都形塑出一個完整、循環的研發架構,確保技術團隊、測試車手、配合協力廠商,皆能夠在毫無阻礙的協調過程中,準確且即時地完成新車各項開發/調校作業;但這樣的組織編成,是否會在水野和敏先生離開納智捷之後,爲之保留下來,沒人說得準。
雖說納智捷針對水野和敏先生離職一事,僅表示這是在合約到期、公司重整等考量下所做出的決策;只是少了水野和敏先生這塊「神主牌」,納智捷未來各式新車是否能找到另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銷售亮點/切入點,或許就有賴納智捷後續得多花心思斟酌的。
不管爲何,水野和敏先生在這5年內,仍竭盡全力爲納智捷開拓了一條可能的道路,只是最終尚未登上山頂,就得黯然下山,或許對這位「GT-R之父」來說,心裡總有些遺憾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