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最前線/源頭管理 化被動為主動

每當產業有重大的工安事件發生,「法遵合規(compliance)」的議題就再次成爲討論的焦點。即使是經驗豐富的經理人也不禁要問:「爲何一些看似簡單、再基礎不過的法令規範,會在執行層面發生如此重大的落差?」更令人關切甚至焦慮的是:「目前我所管理的組織,是否也存在這一類『系統性』的風險?該如何根本性的找出問題並落實改善?」

我們可以從三大層面來分析,現今產業環境下「合規」所面臨的挑戰,以及管理者的應對之道。首先是法規的「源頭管理」,以法規鑑別查覈程序的專有名詞來說,就是如何有效管理自身企業的「法規適用性清單」。

近年來由於國際供應鏈對ESG的重視,包括:節能減碳、勞工權益、永續經營等標準的明確化,連帶使得政府主管機關在相關法令規章的更新更加積極。再加上「多角化(diversification)」經營的趨勢下,企業需要不斷跨足新市場、新產品、新流程,法規適用性清單必須與時俱進。若是僅沿用多年來的既有經驗,或是「遇到個案或風險才關注」的管理方式,法規源頭的掌握便處於被動。

近年來ESG、ESH(環安衛)領域除了法規資料庫技術愈加成熟、使用門檻不斷降低,也有更多的智能應用。例如,企業可以針對自己所屬產業、組織、流程的特性,精準查詢到專屬的「法規適用性清單」,猶如聘請全年無休、具備大數據能力的環安衛法規顧問。將源頭管理化「被動」爲「主動」,是建立「系統化」合規運作的第一步。

美國著名的安全工程師「海因裡西(Heinrich)」提出的1:29:300法則,主要論述是工作場所每一起嚴重事故,背後通常存在29則輕度事故以及300則潛在風險(運作異常或先兆事件)。而「海因裡西法則」所形成的金字塔最底層,就是執行人員對成千甚至上萬法條的掌握程度,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因此,經理人要檢查自身是否存在「系統性風險」,不妨先自問:「我的執行團隊是用什麼方法來管理『法規適用性清單』?」「他們是否有能力在現今複雜的運作環境下,確保適用性清單的『完整性』和『即時性』?」

當管理者提出正確的問題,組織就會朝正確的方向變革與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