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強制披露元年:企業被動到主動的關鍵轉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林典馳 深圳報道
“ESG已經不是企業可選項,而已經是必選項,如何促使企業從被動披露到主動纔是關鍵。”國務院原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表示。
近五年A股上市公司披露ESG報告佔比逐年提高。中誠信綠金數據顯示,2023年,ESG報告披露比例超過一半。到了2024年,ESG報告(包含單獨披露與年報披露)披露比例達到67.1%,其中單獨披露ESG報告的佔比達到近3/4。
截至2024年6月30日,銀行、非銀金融、鋼鐵可持續信息披露比例分別達到98.33%、88.97%、82.46%,佔據全行業可持續信息披露比例前三。
2024年,中國迎來ESG強制披露元年。5月,滬深北三大交易所發佈《上市公司持續監管指引——可持續發展報告》正式實行,強制45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隨後,財政部又發佈了面向所有企業提供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參照的《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徵求意見稿)》。在中國可持續信息披露走向融合統一的新背景下,企業如何開展有效的可持續信息?
針對ESG信息披露和企業碳足跡管理兩大話題,2024本站財經ESG趨勢論壇於10月29日在深圳國際低碳城舉行。
ESG應遵循底線思維原則
目前,ESG標準仍存在諸多問題,國務院原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表示,信息披露規範化和標準化水平不一,國際上沒有各國均互相認可的ESG披露標準。
其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真實性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企業存在“漂綠”的情況,碳覈算與碳披露存在難度,並且信息披露存在數據泄密風險的可能性。
企業應當把ESG作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對社會負責任的行爲,公司董事會要真正高度重視,自覺履行。ESG中“G”(治理)是關鍵,把“E”(環境)和“S”(社會)納入“G”中。
今年,MSCI公佈了麗珠集團(000513.SZ)最新年度ESG評級結果,2024年麗珠MSCI ESG評級爲全球最高等級AAA級。
會上,麗珠集團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楊亮分享了他的經驗,在他看來,ESG中“G”是起着決定性作用。麗珠集團從2020年開始,董事會便是ESG管理工作的最高決策機構,負責ESG相關工作的戰略、執行、監督,董事會下屬ESG委員會,並下設ESG工作小組作爲其執行機構,將ESG指標納入到工作小組的考覈當中。
安永大中華區可持續發展主管合夥人田苗苗談到,ESG是一項合規工作,不應該是強加的義務和責任,是一家上市企業在正常運營過程中應該做到的事情,ESG應該是底線思維。
ESG建設需要外部力量推動也要企業自身主動,雙向努力才能夠讓ESG工作不變成一項累贅和負擔。ESG不是慈善,ESG實際上是讓企業認識到在自然資源和地緣政治緊張時,更好應對看不見的非財務類風險,有意識降低風險,保證企業可持續的發展。
楊亮表示,隨着ESG的評級不斷上漲,提升國際投資人對於公司的重視,海外投資機構更多關注公司股票。其次,ESG評級提升對公司海外業務也有幫助,麗珠擁有10%的出口業務,原料藥出口到國際頭部藥企,MSCI AAA評級使得原料藥的業務在供應鏈體系中更加有競爭優勢,評級更高更容易獲得商業機會。
建立特色ESG標準體系
對於ESG下一步的發展,與會專家認爲完善相關規則是關鍵,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ESG標準體系。
季曉南建議,應加強信披監管,推動標準落地,引入第三方審計,防止企業出現“漂綠”行爲。
“財政部的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到了關於鄉村振興的議題。中國企業所作出的努力需要被中國的資本市場認可,纔有可能作爲伸張中國話語權的聲音向國際傳遞。資本市場對於風險和價值的評估是客觀的,能夠真正代表企業價值和反映企業風險,將會得到國際社會認可。”劉軼芳表示。
季曉南提到,其次,應儘快制定出臺與國際接軌的碳覈算通則標準,提高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的國際可比性,從而有效應對碳關稅和新電池法等綠色貿易壁壘。
除此之外,提高企業ESG信息披露的水平,不僅事關企業本身,而且涉及企業的供應商和產業鏈。要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產業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將企業及相關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廠商納入ESG信息的監管,提高企業ESG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可靠性。
國內的企業應該重點了解ESG信息披露的標準和框架以及與國際標準的銜接。
中國標準化協會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馬林聰表示,ESG三大方面牽涉到ISO組織中很多專業技術委員會的國際標準,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達成統一的國際標準,收穫多數國家共同認可難度非常大。
其次,ESG標準不可能解決所有行業的披露需求,不同的企業之間差異很大,乳業、鋼鐵、手機等行業千差萬別,難以統一劃分。
馬林聰建議ESG標準設計應具備以下特點:根據行業發展需求以及標準化要求,研究構建1+N的ESG標準體系和管理服務體系。除此之外,希望各級政府在ESG標準和評價報告披露的過程中有國內和國外機構共同參與,主動與國際進行溝通和協調,闡明我國立場,聲明中國特點存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