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追索,六十八件流失文物回家記
國家文物局日前召開例行新聞發佈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68件流失英國文物成功追索回國的有關情況。一個講了25年的跨國文物追索的中國故事,終於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1 一波三折 尚有遺憾
這個故事開始於25年前。
1995年2月,英國警方向我駐英使館通報,在偵破一起國際文物犯罪案件過程中發現疑似中國文物,國家文物局初步鑑定爲我禁止出境文物。
當年3月,英國警方實施“水燭行動”,截獲扣押嫌疑人運抵英國的大量文物。國家文物局派員赴英鑑定,確認爲走私中國文物。在國務院統一部署下,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國務院港澳辦、最高人民檢察院、原文化部、文物局等共同組成“追索英警方查扣走私中國文物工作小組”,通過執法合作、民事訴訟、協商談判等多種方式展開追索。
部分文物
1998年2月,迫於中方壓力,該案兩名主要嫌疑人與國家文物局簽署歸還文物協議書;5月,3400餘件返還文物運回北京,這是迄今爲止我國最大規模的流失文物追索案例;8月,該案另一名嫌疑人與國家文物局達成和解,歸還7件文物。
現年68歲的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李季,至今仍記得25年前走進庫房的那一刻,“真的是被數量震驚了,地上擠擠挨挨的全都是文物”。當年,他作爲國家文物局社會文物管理處處長,受命和北京文物專家章津才一同赴英國倫敦鑑定文物。李季坦言,在做鑑定的時候,自己心潮難平。三千多件文物,“足夠辦一個博物館了”。那批文物涉及年代跨度特別大,從古生物化石到舊石器、新石器時代,歷朝歷代,一直到明清。“連清代石碑和碑額都整個原封不動給運過去了。”李季回憶道。
但是,由於該案中一名文物購買人拒絕參與協商談判,涉案的68件文物只能一直被英國警方扣押。而這個文物迴歸的故事,也留下了遺憾。
2 鍥而不捨 圓滿結局
然而,這並不是故事的結局,而是“且聽下回分解”。國家文物局始終未放棄追索,與我駐英使館、英國警方保持聯繫,長期關注進展。
2020年1月,倫敦大都會警察局聯繫我駐英使館,告知因購買人去向不明,且扣押時間超過追訴期,該批涉案文物被界定爲無主物,主動提出希望將該批文物歸還中國政府。國家文物局立即重啓追索機制,向英方發出追索函,代表中國政府正式提出返還要求。
7月29日,我駐英使館公使銜參贊於芃帶隊赴英方倉庫現場清點,國家文物局最終認定追索文物共68件,英國警方同意全部歸還。
問題又來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國家文物局與我駐英使館緊密協商,綜合研判英國疫情形勢和貨運航班情況,決定採取“委託使館接收、國內點交覈實”方式統籌推進。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文物返還辦公室主任鄧超透露了其中的一些細節。
9月1日,該批文物獲得英格蘭藝術理事會簽發的文物出境許可。10月16日,經國家文物局授權,我駐英使館一等秘書於果,代表國家文物局與英國大都會警察局蘇菲?海耶斯(Sophie Hayes)警探,在中國駐英國使館文化處進行文物移交接收,並簽署文物接收確認書,該批文物所有權正式移交給中國政府。
雙系陶壺
鄧超特別提到,25年前英國警方向中方通報文物走私情況,也是在中國駐英國使館文化處;而25年前代表使館負責與英國警方的對接人,就是如今帶隊赴英方倉庫現場開展清點工作的我駐英使館公使銜參贊於芃。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政府追索非法流失文物鍥而不捨、久久爲功,凝聚在25年的時光裡。
10月19日上午,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舉行線上文物返還移交儀式;當晚,我駐英使館專人護送文物至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文物啓運回國。
10月20日下午,文物搭乘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938次航班安全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北京海關予以通關便利。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北京魯迅博物館、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三家直屬單位分工協作,連夜完成文物查驗並點交入庫。
3 中國經驗 雲端分享
文物回國了,但這仍然不是最終的結局。
21日,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開展實物鑑定,認定該批文物中,二級文物3組13件、三級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質地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銅器等,時間跨度從春秋戰國到清代,地域分佈江西、安徽、福建、河南、陝西、河北、貴州等。
磁州窯白地褐彩罐
據鄧超介紹,從整體來看,這批68件文物器型較爲豐富,品相較好,精品較多,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對照着圖片,鄧超介紹了其中的幾件。唐三彩七星盤,1套8件,由承盤、6個小杯和1個大杯組成,盤外壁及杯器身施黃、綠、白等釉,釉色鮮亮,七星盤是唐代現實生活的再現,也反映出唐代製陶工藝的高超水平;1只元明時期的石雕馬,對比貴州遵義播州土司墓出土的同類石雕製品、成都蜀王家族墓地類似的出土釉陶,專家認定其爲西南地區所出土的元明時期石雕製品;瓷器中宋代的青白瓷數量較多,從造型、釉色、燒造工藝等綜合看,這批青白瓷的生產窯口有江西景德鎮窯、金溪窯,安徽繁昌窯等,反映了宋代青白瓷生產技術的普及與傳播,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商業繁榮;4件梅瓶及器蓋,從胎釉及工藝來看,具有極大的一致性,可能出自同一個墓葬,極爲難得,現將其歸爲成組文物;3件小鉛釉樂舞俑,紅胎、鉛釉,比較完整,殘存有釉,能反映漢代低溫鉛釉技術輸入與發展的情況,以及漢代音樂舞蹈的內容,在以往的考古出土資料中不多見,尤其成套的釉陶樂舞俑更加稀有。
今年時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以下簡稱“1970年公約”)50週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在線會議方式組織開展紀念活動。國家文物局在官方網站開設了專題網頁,將此次追索回國的文物、追索過程在線展示,爲廣大社會公衆獻上文物迴歸後的“首秀”,也以此慶祝公約誕生50週年,與國際社會分享文物追索返還的“中國故事”。鄧超說,網上放出了百餘張高清、無水印的圖片,歡迎公衆欣賞、下載,以及公益性使用。
4 久久爲功 未完待續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關強表示,流失文物追索不僅牽涉極其複雜的法律難題,還往往涉及民族情感和國際關係,是需要一代代人不懈努力的系統工程,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20多年前3000餘件文物的追索返還,經歷了艱辛曲折的過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英國尚未加入“1970年公約”,缺乏政府間返還的共同法律基礎。從更深遠的歷史維度來看,經過25年的不懈努力,這批流失文物最終全部順利迴歸,具有重要案例價值與國際意義。
關強介紹,20多年來,中國政府不斷提升文物保護和流失文物追索能力,與23個國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簽署雙邊協議,建立彰顯中國特色的國際合作機制,主導制定反映文物流失國訴求的《關於保護和返還非法出境的被盜掘文化財產的敦煌宣言》,堅持呼籲歷史流失文物應迴歸原屬國,爲改革和完善文物返還國際秩序貢獻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灰陶力士磚雕
記者查閱資料得知,僅“十三五”期間,以政府間追索返還合作方式回家的中國文物藝術品達1242件(含本次68件),其中,2016年,加拿大政府歸還一對19世紀建築木構件;2017年,埃及政府返還其海關查扣的13件錢票等文物;2019年,美國政府返還361件套流失文物;2019年,意大利政府返還796件流失文物;2019年,土耳其政府返還陶俑及浮雕文物。
此次68件中國流失文物順利迴歸,爲我國政府持之以恆25年不間斷的走私文物追索跨國行動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而文物追索跨國行動並未停止。就在發佈會當天,埃及向我國移交了在埃查獲的31枚中國古錢幣。
文物迴流的故事,未完待續……
(光明日報北京11月19日電)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0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