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有錢沒錢,基因決定?IT’S ALL ABOUT GENE?

圖、文/《ELLE》國際中文版雜誌鼻子長歪了,可以動動刀微整型,但是遺傳了一顆不善理財的腦袋怎麼辦?在爲自己的腦袋整型之前,先從瞭解自己的理財基因開始吧!Alice剛生了一個小北鼻,比巴掌還小的一張臉,有Alice的眼睛、老公的嘴巴。而媽媽的好奇心就像潘朵拉寶盒,一打開就沒完沒了!Alice忍不住上網Google,發現小孩不只會複製父母的五官,將來還有可能遺傳媽媽的智力、爸爸的性格,但是Alice突然一驚,緊張兮兮地說萬一孩子跟我們一樣不會理財怎麼辦啊?雖說媽媽本來就是個容易小題大作的動物,但是Alice的擔憂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爲跟老公,是那種一提到「錢」就眼神放空的驚世夫妻,雙方的爸媽,也都是把賺來的錢存到枕頭底下的傳統父母,而夫妻倆更是直到有了小孩之後,才把理財這兩個字放入自己的人生辭典。Alice在《華爾街日報》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讓她不得不相信,理財與遺傳,好像真有那麼一點關係。是理財天才,還是天生衰蛋?在這篇報導研究中,三名來自上海、美國的經濟學家,考察了瑞典35,000名雙胞胎的基因構成和投資組合,發現基因不但能影響投資者的心理素質,以及雙胞胎們承受痛苦的指數,經濟學家們更利用遺傳密碼差異,解釋了爲什麼有人喜歡便宜的價值股,有人就是喜歡波動猛烈的成長股。而寫下《爲什麼投資就是不理性?》的美國心裡學家麥可薛默則是爲了要了解理財能力是否天生,爬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行爲經濟學實驗室的磁陣造影機器磁管中,擠在這讓人產生幽閉恐懼症的狹小空間裡,從這機器看到接受腦部檢驗者的腦部活動。麥可薛默發現到,當人類在風險中作決定時,隨着獲利可能性增加,中腦邊緣、中腦皮層、多巴胺的腦部地區活動也會增加,而隨着虧損,這些對報酬敏感的區域活動則會減少。除此之外,當人們做出高風險投資時,快樂中樞會形成宛如古柯鹼和性高潮那種興奮狀態;而作出安全投資的時候,處理負面情感前腦島則會變得很活躍,它抑制了我們作出高風險決定。這些效應可能是由神經化學的差異造成,而這差異又可能是由遺傳所造成。換句話說,有些人可能因爲遺傳,天生就能夠承擔高風險,進而轉變呈現實生活中或好或壞的理財能力。這麼說來,似乎基因決定了人們的「錢途」。耐心、冒險、面對波動時的沈着冷靜、面對誘惑時的不爲所動,這些與理財投資相關的人格特質,都與遺傳基因有關。然而這是否意味着:有的人生來就是投資好手,有的人就是屢屢賠錢的天生衰蛋?如果人們的基因導致對數字無感、對投資沒有耐心,那是否就註定一輩子存不了錢?提升財商指數先別這麼早放棄,因爲研究同時也發現,這些受試者中,原始基因和最終行爲之間,始終存在着反差,人的心理性格差異,大約有40%是遺傳因素造成,另30%和家庭環境有關,剩下的30%差異,纔是不同環境加上評量誤差所造成。人們每個人的內心,天性和後天教育之間永遠在相互較量。尤其在恐慌時刻,環境壓力可能會促使基因決定的內在傾向暴露出來,導致比如在股市上追高殺低、判斷錯誤。但是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例如經歷、教育和訓練養成的理財習慣,也會促使大腦產生反射,控制非理性情感,這就是後天可培養的財商指數。調整理財體質瞭解大腦的運作模式,或者可以幫助人們在作出理財決定時,更能戰勝自己的天性。 保守型基因:前腦島會爲人們做出了厭惡高風險投資的決定。這樣厭惡虧損的天性,導致有些人傾向安全投資,只儲蓄不理財,或是股票愈賠錢,愈捨不得賣(除非賺到的金額至少是可能虧損的兩倍)。這類的理財體質乍看不算太糟,但這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是,當人們辛苦存下的財富是否確實、穩定地增長?在存款進入負利率的時代,若不積極理財,存越多錢損失越大。這時就需要培養對於錢的企圖心膽識。《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的作者分享的致富守則應該謹記在心:「如果你的目標是過得舒服就好,你就很可能永遠也不會有錢;但是如果你的目標是賺大錢,那麼你最後很可能會舒服得不得了。」 享樂型基因:在不同物種的享樂研究中,精神學家發現,像是老鼠和鴿子這種小腦袋動物,延後享樂的時間極短,狗的時間略長一點,靈長類延後享樂的時間則更長。延後享樂,需要有理性認知以克服情感衝動,要這樣做,腦子則需要發展出很多皮質。而研究顯示,因爲中風車禍、手術導致腦部前額葉皮質受傷的病人,通常會導致衝動,沒有能力爲將來計劃。就像許多年輕月光族,也許是前額葉皮質尚未發展成熟,因此經常用「反正是自己賺的錢」、「就當作是犒賞自己」做爲花錢的理由。面對這種問題,一定要先把儲蓄和投資的部份保留下來,強迫自己至少留下薪資的10%至15%,剩下部分再進行支出的分配。執行力自律能力對於享樂型基因的人是最重要的。當覺得偶爾超支一下又何妨,最後常常就演變成支出失控。如果自己的大腦沒辦法引導出自律,可能就需要一本理財帳本,幫助釐清花費狀況。 小確幸基因:試着想像一下:別人月入5萬,自己賺10萬;與別人月入30萬,自己賺20萬,妳想要哪一種?令人驚訝的是,大部分的人都寧可賺少一點,也要在帳面上看起來比別人多!這是由經濟學家索尼克海門威調查哈佛大學學生與教職員後所發現關於幸福感特性。這也想起美國作家孟肯有一句名言:「富有是什麼?就是比你妹夫每年多賺一百塊錢!」大腦中有「需要」和「喜歡」的系統,而「喜歡」永遠比「需要」能提供更多純粹歡樂的東西。但這樣追求短暫歡愉的特性,會讓自己像踩上快樂水車一樣,不管怎麼賺,財富始終停留在原來水平。把握當下的小確幸,對生活或許是一種加分,但對理財而言,可能就是減分。未來通貨膨脹有可能將這些生活中累積的小幸福,一點一滴地吞噬。多數的人總對一年內的計劃(比如出國旅行)抱有過高的期待,卻小看自己在10年後能到達的成就。避免被小確幸迷惑的方法,就是讓自己有一點點不快樂。在合理範圍內放大自己的長期目標,強迫自己作適度的資產配置,纔是讓自己養成財富體質最的重要方式。想知道更多流行資訊,請上www.elle.com.tw 延伸閱讀 >> 環保也能賺錢!現代人必學綠色理財法 >> 從年輕時累積本錢!你應該瞭解的17個金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