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亮出年度戰略打擊力量“底牌”

時值年終歲尾,俄羅斯媒體對2020財年戰略打擊力量建設情況進行總結。報道稱,在俄美圍繞軍控問題展開激烈博弈的情況下,穩定建設中的核武庫和新型非核戰略打擊武器,成爲俄軍制衡西方挑釁的“底牌”。

核武質量穩中有升

今年以來,俄軍穩步推進陸、海、空基戰略核力量建設。其中,俄戰略火箭部隊接裝近百件新式主戰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現代化導彈系統佔比提高至81%,3個導彈團按計劃換裝“亞爾斯”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目前,俄戰略火箭部隊已有7個導彈師21個導彈團配備該型洲際彈道導彈,陸基戰略核打擊和反擊力量97%處於“良好狀態”。新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薩爾馬特”也成功完成飛行測試,預計2021年量產交付。駐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的導彈師將成爲該導彈首個接裝單位。

空基核力量方面,俄首批新一代隱身戰略轟炸機樣機建造工作已於5月啓動。俄空天軍表示,儘管後續的機身組裝、原型機試驗國家試驗將歷時6年,但該型機機組人員的培訓工作已經展開。首架深度改進型圖-160M和圖-95MSM戰略轟炸機分別於11月初和8月完成首飛,兩款戰略轟炸機均安裝新型武器和控制系統、機載電子設備以及導航駕駛裝置。特別是圖-160M換裝了新型NK32-02系列發動機,航程可增加1000千米,戰略打擊能力顯著增強。俄空天軍司令蘇洛維金謝爾蓋表示,除做好迭代升級工作外,俄戰略轟炸機按計劃在大西洋、太平洋等國際中立水域完成戰略巡航任務

俄海軍建設中,核武力量處於最優先位置,目前共有5型12艘戰略潛艇。最新型北風之神-A級首艇“弗拉基米爾大公”號6月加入北方艦隊;7月2號艇奧列格大公”號下水,並按計劃進行海上測試和國家航行試驗;3艘同級潛艇也處於不同建造階段。俄媒體稱,戰略核潛艇是俄軍遂行二次核反擊任務的主要力量。疫情期間,俄海軍曾多次公開維柳欽斯克等潛艇基地內戰略核潛艇的戰備狀態,並在美對俄戰略示強時,令俄核潛艇突然上浮出現在阿拉斯加以西的國際海域,近期俄又宣佈將在巴倫支海和鄂霍次克海發射“圓錘”“藍天”等潛射彈道導彈,可見俄戰略核潛艇部隊已成爲震懾西方的重要力量。

此外,受疫情影響,俄戰略核力量建設呈現部分延滯情況。近20枚“白楊”洲際彈道導彈銷燬工作將推遲至2022年完成,“波塞冬”核動力潛航器的運載工具――特種任務核潛艇的研建項目也將推後兩年。

“超級武器”初具規模

除上述戰略核武器外,以“鋯石超音速導彈爲代表的非核“超級武器”也對提升俄軍非對稱作戰優勢有促進作用。

報道稱,俄海軍年內完成5次“鋯石”高超音速導彈試射,包括4次水面發射和1次水下潛射,分別對岸上固定目標、水面移動靶標進行打擊,均取得成功。俄軍事專家表示,“鋯石”高超音速導彈性能穩定,除具備高速度外,其巡航高度爲35千米至70千米,可有效躲避反導系統攔截。下一步,俄海軍將重點提升彈艇適配性,推動“鋯石”高超音速導彈在22350、20385等新型護衛艦上部署,形成“分佈式殺傷鏈”。俄軍年內還分兩批列裝4枚“先鋒”高超音速導彈。該導彈於2019年12月投入試驗性戰鬥值班,作爲陸基版高超音速打擊平臺,其具備核彈頭搭載能力,“超音速+核載彈”的組合殺傷力與戰略威懾性極強。

俄媒體稱,“鋯石”高超音速導彈試射成功和“先鋒”高超音速導彈小批量列裝,對俄軍具有重要意義。此前,俄空基超音速導彈“匕首”及其運載平臺米格-31戰機已於2017年12月擔負戰鬥值班,隨着海基和陸基平臺“涌現”,俄將成爲目前世界上唯一擁有三位一體超音速武器的國家。

此外,“努多利”機動式反衛星系統於4月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完成第8次測試,“佩列斯韋特”激光武器也進入戰鬥值班狀態。俄專家稱,隨着俄美圍繞軍控問題的戰略博弈日益加劇,發展核常兼備的“超級武器”已成爲俄製衡對手的重要手段。

注重核常兼備體系建設

進入新財年,俄軍將更加註重核常兼備的體系建設。在11月底至12月初的短短7天中,俄海軍動用“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護衛艦和“喀山”號核潛艇,組織“鋯石”“口徑”和“縞瑪瑙”3型導彈的4次發射任務。上述3款導彈的發射裝置與岸基棱堡”導彈發射系統具有通用性。按計劃,俄海軍現役驅逐艦、護衛艦和潛艇、導彈艇均具備上述導彈發射能力,有利於提升海基戰略打擊的靈活性。

俄空天軍也宣佈,正推進圖-22M3超音速轟炸機掛載“匕首”導彈的飛行測試,以及爲蘇-57新一代多功能隱身戰機搭配K-77M新型導彈工作。前者“超音速突防+超高速攻擊”的“雙超”戰略攻擊力,對任何防禦系統來講都是挑戰;後者可攜帶分導式多彈頭,且可對高超音速目標進行精確打擊,戰略攻擊和突防能力較強。

俄專家指出,陸海空基兼具的高超音速打擊平臺,將有助於打造俄版“全球快速打擊體系”。正如俄戰略火箭部隊司令卡拉卡耶夫所言,在威脅樣式多元、戰爭形式多樣的安全環境下,核常兼備的戰略反擊能力是保障俄國家安全的基石。(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