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不是出路 對話纔是正道(觀象臺)
日前,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庫爾特・坎貝爾在斯坦福大學舉辦的一場視頻研討會上表示:“接觸的時期已經結束”,“美國正進入與中國激烈競爭的時期”。坎貝爾將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歸咎於中國,並稱未來幾年盟友將是美國反擊中國的核心力量,美國考慮在今年秋天召開一次“四方安全對話”面對面會議,以應對中國的挑戰。
鑑於坎貝爾的身份及其曾在美國多屆政府擔任亞太事務核心幕僚的經歷,他的這番言論被不少人視作美國對華政策轉變的一個信號。甚至有人認爲,坎貝爾爲持續近50年的美國對華接觸政策畫上了句號。
需要注意的是,坎貝爾是在一場智庫會議上發表的這一觀點,並非發佈重大外交政策的嚴肅場合。他的一家之言是否真能對中美關係一錘定音?這顯然要打上一個問號。更何況,美國國內要求增加對華接觸、重視對華合作的呼聲從未消減。“對華接觸政策失敗”的論調能夠代表多少美國民意?答案或許並不如美國某些政客想得那麼樂觀。
但須警惕的是,長期以來,總有一些美國政客無事生非,不厭其煩地搬出“對華接觸政策失敗”的陳詞濫調,不懷好意地將中國列爲“競爭對手”,不辨黑白地把破壞中美關係的責任推給中國,妄圖將中美再次拖進衝突與對抗的泥潭。同時,近段時間,美國政府多名重要官員屢次聲稱將對華展開激烈競爭,美國國會則拿中國作藉口推出反華意味濃厚的涉華法案。凡此種種看似宣揚“競爭”、實則渲染“對抗”的言行,給中美關係蒙上陰影,也讓國際社會感到不安。
作爲世界性大國,中美建交40多年的歷史表明,儘管國際形勢和中美關係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一個基本的事實始終未變,那就是: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比摩擦好,對話比對抗好。兩國交往幾十年來取得的成果便是最好的證明。經過雙方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美關係已成爲世界上相互交融最深、合作領域最廣、共同利益最大的雙邊關係之一。
當然,與其他大國關係一樣,中美之間難免存在一些分歧,兩國關係難免存在一些競爭。但是,這些分歧和競爭不應影響兩國繼續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用所謂“競爭”來定義、主導中美關係,用所謂實力地位來處理對華關係,只會導致對抗衝突,絕不是中美關係的正解。
對抗不是出路,對話纔是正道。斷供、脫鉤損人害己,衝突、對抗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中國一貫主張構建中美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這既是中國對發展中美關係的期待,也是中國對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擔當。
中美有各自的利益和關切,完全可以通過平等對話來解決分歧、建立互信,而不是陷入你輸我贏、你死我活的惡性競爭,任由分歧、誤判甚至對抗來主導兩國關係。尤其是在百年大變局疊加新冠肺炎疫情的情況下,面對推動世界經濟復甦與增長、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問題和挑戰,世界更加需要健康穩定的中美關係。摒棄陳舊過時的冷戰零和思維,客觀理性看待中國,推動中美關係重回合作軌道,這纔是美國該走的正道,也是美國對世界應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