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下課後騎車“開溜”的85歲院士汪品先:我對時間很小氣

他是鑽堅研微的海洋地質學家,投身我國深海領域研究,用近十年時間探索南海深部;他是傳道授業的老師,願在一方講臺向青年們展現更大的世界;他是神采奕奕的耄耋老人,他說:“我對時間很小氣,只做我要做的事。”

在2021年6月8日第十三個“世界海洋日”來臨之際,南都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教授汪品先,他分享了曾在南海深部進行的研究,並表示在快滿85歲時,他又爲自己訂下了新的5年目標,科研、出書都在這張計劃表中。

研究之餘,汪品先也未曾放下教育事業,他開設選修課,希望讓學生明白科學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提起此前因“下課後冒雨騎自行車‘開溜’”的視頻走紅網絡,他向南都記者表示,那是一個平常的課後,“曝光以後,覺得很新鮮,也很好玩”。

【南都專訪汪品先】

作爲學者:“用近十年時間研究南海深部”

南都:今年的“世界海洋日”,自然資源部將圍繞珊瑚礁保護等重點內容開展宣教活動。

汪品先:我自己是搞深海研究的,珊瑚礁的保護的確是一個問題。其實從這幾年的工作中,我們就發現南海分佈有廣泛的深海珊瑚,它不是珊瑚礁,而是形成了珊瑚林,這是一個新的發現。

現在我們對於珊瑚的瞭解還遠遠不夠,我們現在說的保護珊瑚礁主要指淺海的,其實深海下還有珊瑚。而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很重要的一環,還包括保護深海海底的生態系統。如果要保護它,那就先要知道它。因此,我們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認識深海海底的生物羣,這也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實際上,人類活動已經推廣到遠洋深海區了。所以,隨着我們對海洋的探索,從淺海往深海發展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對深海生態系統的保護。

南都:多年來你一直深耕深海研究,目前取得了哪些突破?未來還有什麼目標?

汪品先:2020年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剛驗收了到現在爲止最大的海洋項目“南海深部計劃”。我們用了八到九年的時間,從2011年開始研究南海的深部。所謂深部就是南海三四千米深海的部分。

這個工作有32個實驗室、700多人次參加,共60多個項目。這是第一次,我們把南海深部做了一個系統的研究。這在南海是空前的,在中國也是第一次。

關鍵是我們使用的新技術,我們進行了幾次大洋鑽探,做了載人深潛航次。世界上有深潛器的國家很少,我們國家現在造出來了,我們首先用到南海。同時,我們在海底放了幾百套次的深水錨系,有的進行了十年八年的長期觀測。這些數據在世界上很少有,所以我們非常驕傲,現在爲中國在南海的深海研究裡拿到了主導權。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比這個還要好。我們的目標,就是使得南海成爲世界海洋科學的一個天然實驗室。因爲我們發現了很多新的現象,科學就是這樣的,越研究發現的問題越多,做得越深入。讓南海成爲世界上邊緣海研究最好的一個海,這就是我們進一步要進行的工作。

南都:2018年,你搭乘4500米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在南海完成3次下潛。那次下潛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汪品先:那是在“南海深部計劃”項目快要結束的時候,就像長跑要到最後一圈時,我自己下運動場跑的一個部分。

深海是沒有陽光的,200米以下就全黑了。在西太平洋地區,深海有人下去是很少的。我這次下去,主要的發現就是冷水珊瑚林。

這麼比喻:陸地上的樹林由各種植物組成,而我們現在在南海深海找到了由一枝一枝珊瑚組成的樹林。高的珊瑚我把它比做喬木,矮的珊瑚我比做灌木,有的像小草一樣長在海底。

這是驚人的,其實這些珊瑚都是在海底的動物,如果再有類似魷魚之類的其他動物,蹲在這些珊瑚上,這就像是“小鳥歸林”。所以這是一個新的、在黑暗世界裡的“園林”。這是我們從前不知道的,我很高興下去看到了。

作爲師者:“青年學子最重要的是獨立思考”

南都:2017年,你推出了“科學、文化與海洋”的公共選修課,今年再度開講“科學與文化”課程。你希望向學生傳達什麼?

汪品先:我們的教育系統中把文科、理科分開了。但要科學創新,就一定要有文化的土壤。做現代文化,就一定要吸收現代科學的進展。我想做的事情,就是希望把這兩樣東西在學生身上能夠融爲一體。

這次,我選了八個主題,選八個晚上,兩個禮拜講一次,我準備得很認真。主要就是讓學生把眼界打開,你學的專業非常重要,但是科學還有更大的範圍,而且科學跟文化是一個東西。我從“科學的產生”一直說到“地球的未來”,從大視角來給同學們談。同學們把問題在網上提出來,我再回答。

我對這門課抱着很大的希望,也很高興得到學生們的回饋。現在還剩下最後一次課是“地球的未來”,我正在認真備我的最後一課。每一堂課裡,我覺得同學們的反饋都是好的,當你的課在學生身上看到反響了,這是老師的一種享受。

南都:你對當代青年學子有什麼建議和希冀?

汪品先: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學會獨立思考。不要總是被老師指定的東西所限制,或者不要光是計較眼前的這些事情。因爲作爲一個青年,你的未來都在後面,你現在纔剛開始你的人生。

有的人一輩子懵懵懂懂就過去了,有的人從開始就把自己抓在手裡。你的時間是你的,經歷是你的,而如果你是有鑑別能力的,會知道什麼東西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這樣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我給學生提過一句話,叫做“德育崇尚信仰,科學貴在懷疑”。我是鼓勵學生,學科學的人,你要從懷疑開始,而不是從信仰開始。

南都:我們注意到你近兩年還開通了多個社交賬號。

汪品先:這是被開通的,不是我弄的,我也不反對。我覺得中國科學家直接面向大衆的機會太少,我們往往用一些聽不懂的語言在那裡自說自話,產生不了社會效果。

我很高興,看到網上還有幾十萬個粉絲。這就說明,我們的東西有人接受了。網上有這麼多的人願意看我的東西,這就值了,我花的時間就值了。年紀大了以後還能發揮這種作用,就感覺到特別興奮。

作爲長者:“生命是時間組成的,我對時間很小氣”

南都:最近一次,你因爲一段下課後冒雨騎自行車“開溜”的視頻走紅網絡,有關注到嗎?

汪品先:那個其實非常平常,有同學拍了錄像下來。因爲這是我晚上正常的工作時間,8點多還不是工作結束的時候。曝光以後,就覺得很新鮮,也很好玩,也知道現在媒體的傳播力竟然這麼強。

南都:網友們稱讚“可愛可敬”,視頻傳播得也很快。

汪品先:新技術改變了人之間的關係,作爲教師,他想教的東西和影響力能擴大,那沒有比這更高興的事了。

南都:還有一個話題#汪院士曾每天工作14個小時說最缺時間#也引起了關注。你曾說過已經規劃好了85歲以前做哪些,之後做哪些。

汪品先:我歷來是這樣的,倒是我去年生了一場病,住了38天醫院之後,把我的工作時間減少了。我以前十一點回家就可以了,現在我老伴不同意這麼晚回去,所以我的工作時間是收縮了。醫生也警告我,你的年齡不可以那樣。我去年住醫院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我說我真的當“院士”了,住在醫院裡。

所以我現在是比較注意的,但是我多少年曆來就是這樣,我認爲生命就是時間組成的,別的東西都可以慷慨,但我對時間很小氣。我是倒計時做事情的,只做我要做的事。近期內,我又把自己的時間往前推了。馬上滿85了,我又推了五年,假如我還能活5年,我要做哪幾件事,這是我現在新的目標。

南都:現在每天的工作是怎樣安排的?

汪品先:我現在基本上是在做兩條“戰線”的工作,應該說科學和文化吧。科學方面,我們剛結束的“南海深部計劃”,還需要延續。當然我不能再做專家組組長了,但我還會去推進立項。

下個月初,已經近十年了,在上海組織地球系統科學大會。這是一個大方向,不是孤立地研究一個學科,而是把地球作爲一個系統來研究。這個方向我們出了很大的力氣推動,這種事情我以後也還會往前做。

另外就是軟科學方面,我在上的課,準備寫成書。所以今年下半年開始,我滿了85歲以後,準備要寫新的書了。這個新書的風格也會像《深海淺說》那樣,用輕鬆的語言來闡釋嚴肅的問題,這也是對我自己的一個考驗。

出品:南都即時

採寫:南都記者 敖銀雪 張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