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震華》臺灣經濟好表現不靠反中
謝金河表示,從兩岸貿易依存度來看,中國大陸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這是肯定的。(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南韓發行量最大的《朝鮮日報》,在去年底報導臺灣2020年經濟成長率爲全球2千萬以上人口國家的第1名,不僅超過南韓也領先中國大陸;南韓已連續3年落後臺灣。該報導指稱,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爲兩國政府「對中國的態度」不同,臺灣與中國堂堂對抗,而南韓則把中國「敬奉爲上級國家」。該報導也認爲,若南韓文在寅政府繼續將希望放在中國,將造成經濟繼續惡化並逐漸被臺灣拉開差距。這種「反中」觀點符合國內某些媒體立場,因此喜孜孜地當成重大新聞顯著報導。
然而,臺灣的經濟表現其實只是一般,因其他國家多有不按經濟規律辦事,或對疫情掉以輕心,導致經濟表現失色,這和是否與中國「對抗」完全無關。若將這則立論錯誤的報導當成臺灣「反中」是正確的「鐵證」,和經濟超越南韓的明證,據以強化「仇中」意識形態,並操作未來兩岸政策的話,極可能會遭到經濟規律的反噬,不可不慎。
首先,臺灣去年經濟成長率雖極可能超過中國大陸,但說是2千萬以上人口國家的第1名,很可能是「假消息」。IMF去年10月公佈的經濟預測中,的確低估了臺灣表現;但在她的預測中,還是有埃及(3.5%)和孟加拉(3.8%)兩個人口上億的國家被預測成長率超過臺灣甚多。因此,臺灣經濟表現可說是中大型「先進經濟體」的首位,但應不會是人口2千萬以上國家的第1。
其次,臺灣經濟的「好表現」,當然是來自疫情並不嚴重,得以維持基本正常的經濟和社會運作。但疫情不嚴重,絕不是反中或親中所造成,而是大體上按照防疫專業施政、不太受政治干擾,加上民衆吸取上次SARS教訓,全力配合戴口罩並維持社交距離防疫,所獲得的合理成果。及早對大陸停航是因一開始大陸疫情嚴重,若不停航將難以避免大量破口,和是否爲經濟對抗根本無關,《朝鮮日報》已經過度解讀了。
南韓近3年經濟表現不佳,主因在於爲討好勞工選票,過度調高基本工資,導致大量中小企業無力維持,減少僱用勞工甚至關閉退場所致。硬將其和對中國態度相連,是一種錯誤連結,也模糊了問題焦點。
事實上,文在寅總統是理性地在美、中兩大經濟體間維持平衡往來,並未偏向北京。南韓和美國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在2012年生效,但是和中國的FTA是在2015年才生效,2020年底又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讓經濟依賴分散到亞太14國中,何來對中國「敬奉爲上級國家」?《朝鮮日報》提到文在寅2017年因薩德飛彈而訪問北京時受到冷淡對待,諷刺他抱中國大腿,卻刻意不提文在寅同年就職後出國訪問第一站就是去美國;去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一結束,南韓外長也立刻訪美。扭曲文在寅政府討好中國大陸,其實是欲加之罪。
別忘了,今年臺灣經濟成長被預測將超過4%,但中國大陸被預測將達8%;若這兩者都正確,難道這些媒體屆時又要認爲這是「反中」的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