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前8月收入超31億元 旅遊振興在路上

中國經濟週刊9月21日訊 “我們心志高遠”!

都江堰市委書記劉俊林爲何這麼說?

一組數字讓劉俊林信心滿滿。2009年1月~8月,都江堰市接待遊客647.94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1.13億元,門票收入1.17億元,與2007年相比,同期增長分別爲16.39%、30.87%和21.69%.

但對於都江堰旅遊業來說,這只不過是個開場鑼鼓

由都江堰而及四川,鑼鼓越敲越響汶川地震使四川的旅遊經濟一度下滑65%.一年有餘,四川旅遊業便恢復並超過震前水平,但這只是個開始。

帶頭敲響鑼鼓的是都江堰的市領導們。

當地主要領導的名片正反兩面,近三分之二的版面是當地的風景名勝,而且每張名片上的圖片都不一樣。交換名片時,他們會自豪地向你介紹這些風景名勝及其恢復重建的現狀

因地震中斷兩年後的“2009中國四川國際文化旅遊節”9月11日在都江堰開幕。52.1億投資被都江堰納入囊中

都江堰是個名副其實的旅遊城市,旅遊業佔據GDP總量的半壁江山,相關從業人數占城鄉勞動力的60%.旅遊對都江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青城山--都江堰旅遊景區管理局(下稱“景區管理局”)局長羅鴻亮介紹,青城山、都江堰景區恢復重建的投入資金總共30個億,“至少是震前30年的總和,或者是50年,以前每年的投入不到1個億”.

旅遊資源豐富的都江堰正在進行着前所未有的大手筆建設,“以前沒錢打理,現在我們有條件去做了。”劉俊林說。

“很多企業投資者看好災後重建,因爲有許多優惠政策,比如財稅返還、土地供給等,投資者看到了投資的機遇。此外,由國內外頂尖規劃單位和企業設計的重建規劃,也爲招商引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招商平臺。”成都大學旅遊文化產業學院院長諸丹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自家開了幾年的農家樂變成了“熊貓驛站”,都江堰市虹口高原村的宋笑英大姐顯然還無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含義。在她看來,就是自己提供兩間客房給“熊貓驛站”公司經營,自己不用操心,然後這兩間客房35%的收入屬於自己。

虹口與映秀一山之隔,屬於汶川大地震的極重災區,是距離成都最近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震前是成都人休閒度假的後花園。從今年5月份開始,成都大學旅遊文化產業學院、成都市旅遊產業促進中心、高原村農家樂合作社和經營農家樂的農戶一起做起了“熊貓驛站”.

具體的合作模式是高原村農家樂合作社出資農民房間入股共75%,成都大學旅遊文化產業學院等出資25%,共同組建“熊貓驛站”公司進行運營銷售收入的35%給農民,55%給公司,10%給合作社。農戶的收益除銷售收入分成外,還有合作社的分紅。

當然,要讓當地農民接受這樣突然降臨的超前理念還需要時間。據諸丹介紹,剛開始大家有些遲疑,我把客房交出來,你們統一裝修、管理,憑什麼?客人到我家裡住,我還管不了?經過努力,目前高原村有12戶加入“熊貓驛站”,約佔經營農家樂農戶的10%.但諸丹比較樂觀,“這也是一個觀念的轉變。他們會慢慢接受的。”

成都大學旅遊文化產業學院目前有30名大學生在高原村實習,採取“一戶一大(學生)”的辦法,手把手地教農民怎樣整理客房,提供餐飲服務等,在經營理念、方式等方面進行帶動。“比如衛生習慣,以前農民上菜時,客人提醒他:手放進湯裡面了,他說:沒事,我不怕燙。”

提升品質,並不只是都江堰農家樂面臨的思考和選擇。面對機遇,整個都江堰正在謀劃着建設國際旅遊城市的產業格局。

國際旅遊城市是什麼樣的?劉俊林說,在空間形態上,是山水田林堰的有機融合。在社會形態上,是現代農村和現代城市有機相融

“這麼大一箇中國,何必要把都江堰搞成工業區呢?爲什麼不把都江堰搞成一個很純粹的旅遊文化區域呢?”劉俊林反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