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誘因不足 專家籲再釋出容獎

臺北市南機場都更進度引起關注,不少住戶擔心若無法1坪換1坪,居住空間會非常狹小。(本報資料照片)

臺北市都更處分析民衆忽略都更興建、容積增加皆需成本,各個都更基地條件皆不同,卻要求齊頭式的1坪換1坪,難以達成導致整合日益困難,不過,有學者認爲,在整體容積管制下,政府應可再釋出容積,透過各種的補貼手段,成爲推動都更的有力工具。

臺北市副市長李四川指出,或許很多民衆並不是想獲利,而是希望都更完的房子可以跟原本房子一樣大,但現在分回坪數都含公設,因此比起先前的房子都會縮減。

「1坪換1坪不是不能做到,但民衆得自掏腰包或貸款,買回坪數。」李四川說,市府能做的就是提供貸款利息補貼,未來即使屋主去世,或有一天無法償還貸款,原房屋也能折抵債務。

李四川直言,老房子如果容積獎勵不給高,不要說1坪換1坪,分回來的面積都會很小,按照原本都更獎勵規範,海砂屋獲得30%的容獎,就不能再多領耐震力不足的獎勵,間接導致都更誘因不足。

他強調,在市長蔣萬安上任後,推動「都更8箭」中關於防災都更專案,將取消容獎爲原容積2倍的限制,經都更審議會同意後,容獎即可超過2倍的上限。

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則表示,都市更新是非常複雜的課題,無法用「1坪換1坪」一語概之,但地方政府能給予都更容獎是一個很好的工具,更是推動都更的籌碼,法律上並沒有明文說可以給到什麼程度,但必須要與整個都市計劃結合在一起,通盤考量。

政治大學不動產研究中心諮詢委員、政大地政學系教授林左裕認爲,在整體容積管制下,雖然容獎並非政府說給就能給,但政府應可以再釋出一些容獎,畢竟透過各種不同面向的補貼手段,都是推動都更的利器。

他指出,花蓮強震凸顯防災型都更重要性,但有個很重要的問題,政府只敢在震災發生時,對有傾倒風險的建築祭出強拆手段,而平時即便有防災型都更目標,依舊瞻前顧後不敢強拆,導致每次震災都要面臨不同程度的危機。

林左裕表示,因此政府提供都更補貼可能加速都更推動,尤其是對防災型都更進展,但政府補貼一定要到位,例如增加容獎或直接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