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臺中州廳 升格爲國定古蹟!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臺中又多了2處國定古蹟!文化部今(25)日公告,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及「臺中州廳」,從直轄市定古蹟升格爲國定古蹟,其中路思義教堂1963年落成,對臺灣的宗教史、政治史、教育史均具有重要意義;而臺中州廳則是探究臺中都市發展歷史變遷的重要依據,具有高度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
位在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由美國路思義家族捐款興建,在1963年落成,其與基督教會透過創校興學、宣揚宗教思想的時代背景相關,也見證了臺灣歷經的美援時期以及二戰後冷戰對抗的歷程,對臺灣的宗教史、政治史、教育史均具有重要意義。
教堂設計者之一貝聿銘(I. M. Pei)是第一位獲得普立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殊榮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路思義教堂爲貝聿銘在亞洲的第一個作品。當年他以大膽的建築造型與結構設計,將宗教精神形象化,落實到實體現實中,是一座極具原創性與開創性的建築作品。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也是全球十大卓越的現代建築作品之一。(圖/文化部提供)
路思義教堂的設計在結構、穩定性、內部使用和外觀等因素的多重考量下,確立爲四片分離、亦牆亦屋頂的鋼筋混凝土雙曲線結構,每片曲面在與地面及頂端相接部份則爲直線,外表形成圓錐雙曲面(Conoid hyperboloid)內面支撐以菱形格子樑系統,堪稱現代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之典範,使之成爲臺灣現代建築先驅。
從興建至今雖有歷次維修,但仍維持其原始形貌與空間形式,具高度真實性。教堂作爲東海大學校園核心、精神象徵與集結場所的新思維,打破傳統書院格局和威權意象,對當時臺灣的建築專業實踐、教育場所產生極大的影響。在空間體驗、結構系統、材質美感上皆已臻化境,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建築美學與設計思維。
路思義教堂設計曾刊登於《建築論壇》(Architecture Forum)及同年8月號的《Architectural Record》,爲臺灣建築設計界之罕見。1974年3月郵政總局曾印製爲臺灣風景區郵票發行,亦足見其代表性。2014年更獲選爲蓋提基金會(Gatty Foundation)全球十大卓越的現代建築作品之一,獨特價值與其設計定位,具備現代建築之典範性與價值。
▲臺中州廳矗立於主要道路十字口,現也從市定古蹟升格爲國定古蹟。(圖/文化部提供,下同)
而臺中州廳則是探究臺中市都市發展歷史變遷的重要依據,具有高度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日治期間,1990年(明治33年)公告全臺第一份都市計劃《臺中市區改正圖》,新建州廳仍設在原市中心官署位置,由總督府技士森山鬆之助仿歐洲巴洛克式的華麗建築樣式設計,自1912年(大正元年)開始逐第分年興建施工,至今本區尚有清代考棚遺蹟殘存。
臺中州廳矗立於主要道路十字口,與市役所、臺灣銀行和郵便局共構成臺中州權力核心。森山鬆之助引入西方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的建築風格與裝飾藝術,在建築外觀上強調形式主義,而在內部裝飾上則講究華麗風範。此設計將殖民地統治者威權需求,完全融入在建築表現中,形成一種頗具個人特色的型式,對臺灣近代建築之發展有極大影響。
臺中州廳與臺北州廳、臺南州廳爲當時日治時期的一等廳舍,屬於日治時期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所主導的「永久性廳舍」營造工程,均由森山鬆之助於1912年(大正元年)間設計完成。建築工程自1912年動工,迄1934(昭和9年)始奠定現今規模,範圍包括第一階段興築的主棟、南側附屬廳舍、北側附屬廳舍,以及第二階段增建的後側會議廳棟等。
且臺中州廳在二戰期間所幸未遭受破壞,除北側附屬廳舍改建外,其餘廳舍均採原樣修復,各階段營建成果得以原貌保存,現因其重要性及保存完整,成爲日治初期參採西方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近代之建築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