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按揭貸縮水五千億,定存佔比超五成,大家這是怎麼了?

最近一段時間,各家上市銀行的財報紛紛公佈,在研究各家銀行財報的時候,一個現象引發了我們的關注,這就是六大行按揭貸縮水超五千億,但是與此同時,不少大行的定存佔比卻超過了五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大家這是在幹什麼?

一、大行按揭貸縮水五千億,定存佔比超五成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消息,六大行陸續發佈年報,從財報數據可見,2023年六大行對公房地產貸款雖有正向增幅,但整體增速放緩;受提前還款、房地產市場行情等影響,六大行按揭貸相比去年縮水約5300億元,其中農行、中行在年報中強調要加大按揭貸投放力度。

從六大行業績會上高管表態來看,均強調要加大出清不良,防範化解房地產風險。在六大行年報中,建設銀行是唯一一家詳細介紹房地產業務情況的銀行,其主要圍繞按揭貸、對公房地產貸款、住房租賃等角度支持房地產行業合理融資需求。

梳理財報可見,截至2023年末,六大行對公房地產貸款餘額(境內口徑)合計爲4.09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約爲2535億元,增速約爲6.6%。而2022年這一指標的增量和增速分別爲3282億元、9.34%,增速呈現放緩趨勢。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銀行的存款業務,受存款利率市場化等因素影響,商業銀行存款定期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四大行是我國銀行業的壓艙石,存貸款業務情況基本能反映出行業整體發展情況。

據央行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顯示,截至2023年末,存款類金融機構境內存款餘額爲2831814.58億元,其中定期及其他存款餘額爲1517159.08億元,佔比爲53.58%;同期四大行境內存款餘額爲1104413.46億元,定期存款餘額爲402278.02億元,佔比爲36.42%(注:與前者口徑略有不同)。

日前發佈的年度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四大行定期存款佔比均超過50%(注:與上述央行口徑略有不同),這也是近年來四大行定期存款佔比首次均超過50%,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分別爲57.7%、54.1%、53.61%、53.3%,其中2023年是定期存款佔比提升最快的一年。

財報顯示, 截至2023年末,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存款餘額分別爲335211.74億元、288984.68億元、276540.11億元、229070.50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爲12.2%、15.0%、10.52%、13.39%。

二、大家這是怎麼了?

近年來,隨着國內金融市場的不斷髮展和變化,大型商業銀行的按揭貸款規模出現了明顯的縮水,同時定期存款佔比也逐漸超過五成。這一現象並非偶然,但我們又該如何分析判斷這件事呢?

首先,商業銀行業績的好壞實際上是直接與消費者心態密不可分的。銀行作爲金融體系的基石,其業績的起伏與消費者信心和需求的變化緊密相連。經濟環境是影響消費者信心和需求的關鍵因素,而消費者的未來預期則直接決定了他們的儲蓄和投資決策。

我們要明確的是,消費者的預期並非一成不變。當經濟環境發生變動,無論是向好還是向壞,消費者的心理預期都會隨之調整。這種調整,往往基於對未來經濟不確定性的感知。如果消費者感覺未來的經濟前景不明朗,充滿了不確定性,那麼他們的消費和投資行爲就會受到影響。

具體來說,當消費者預期未來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時,他們可能會變得更加謹慎。這種謹慎心態反映在他們的儲蓄和投資決策上,就是更傾向於增加儲蓄,減少消費和投資。畢竟,在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中,保留足夠的現金儲備,以應對可能的風險,是很多人的首選策略,這是我們一切分析的基礎。

其次,按揭貸款的縮水是銀行貸款類業務的一個寫照。商業銀行的業務基礎就是明確的三大類,即大家熟悉的“存貸匯”三大類業務,而這次的按揭貸業務則顯得更加明顯,這是貸款類業務中非常鮮明的代表,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對按揭貸款規模的影響是顯著的。當市場進入調整期,房價出現波動,消費者的購房意願往往會受到抑制。這種觀望態度的增加導致潛在購房者推遲或取消購房計劃,進而影響到銀行按揭貸款的發放。

在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的過程中,房價的下跌直接影響到房產的價值預期。消費者在評估房產投資回報時,會考慮到房價下跌帶來的風險。因此,即使是對於那些原本有意向的購房者來說,他們也可能選擇等待市場底部的到來,以期待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購入房產,從而減少購房成本。

此外,房地產市場的調整通常伴隨着信貸政策的收緊。爲了控制房地產市場的過熱和防範金融風險,各地的監管則會提高房貸的首付比例、限制房貸額度或者調整利率水平。這些政策的調整會增加購房者的購房門檻,進一步降低市場的購房需求。

更何況,這也和銀行的自主選擇有關,銀行作爲按揭貸款的主要提供者,其業務表現直接受到房產市場狀況的影響。在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的時期,銀行面臨的壞賬風險增加,貸款審批更爲謹慎。因此,銀行可能會主動減少按揭貸款的發放量,以降低不良貸款的風險。

可以說,按揭貸的縮水正是當前消費者、監管、銀行三者之間根據自我利益考慮而作出選擇的一種綜合的結果。

第三,定期存款比例的增長則更加說明了消費者的預期。我們再來看定期存款的變化,當前定期存款比例的增加,深刻反映了當前消費者的預期和心態。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面臨競爭壓力、賺錢變得日益困難的大背景下,消費者的消費預期不足,市場信心不振。這種環境下,人們更傾向於採取保守的財務策略,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經濟風險。多存錢成爲了一種普遍的應對策略。通過增加定期存款的比例,消費者可以在保障資金安全的同時,獲得一定的利息收益。這種現象反映了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的增強,他們擔心可能出現的經濟波動和個人財務風險,從而提高應急儲備水平。

同時,由於黃金作爲一種歷史悠久的避險資產,其價值通常不會因個別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問題而大幅縮水,且具有良好的全球流動性,不受單一貨幣體系風險的影響,因此在市場信心低落時,黃金的投資吸引力會相應上升。消費者和投資者傾向於將一部分資金配置到黃金等避險資產上,以期望在金融市場動盪時能夠保值甚至增值,實現投資組合多元化,降低整體風險。

第四,商業銀行們到底該怎麼辦呢?在當前情境下,按揭貸款業務量的下降以及定期存款比例的上升,反映出了市場信心的疲軟狀態。消費者出於對未來經濟狀況不確定性的擔憂,更傾向於持有現金或進行安全性較高的定期存款,而不是投資房產或其他高風險資產,這直接導致了購房需求減弱和按揭貸款需求下滑。

對於銀行而言,存貸利差是其主要盈利來源之一。存貸利差指的是銀行支付給儲戶的存款利息與其向借款人收取的貸款利息之間的差額。在存款增加而貸款尤其是高收益貸款如按揭貸款減少的情況下,銀行雖然擁有較多的低成本資金,但卻難以將其有效轉化爲高收益的貸款業務,這樣會導致利差收窄,進而影響銀行的整體利潤水平。

因此,爲了提振銀行業務利潤並擴大存貸利差,銀行不僅需要關注如何調整自身的貸款產品和服務以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更要着眼於宏觀經濟環境改善和消費者信心恢復的大背景。例如,通過與政府政策配合,推動市場信心重建,優化貸款流程和條件,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房貸產品,並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從而激發潛在客戶的購房意願,帶動按揭貸款業務回暖。同時,也可以尋求發展其他類型的貸款業務和非利息收入增長點,以確保在複雜經濟環境下的穩健經營。只有信心真正得到了恢復,銀行業纔有可能迎來更加全面的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