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開示 力行三好四給 創造人間佛國

幸福安樂何處尋佛光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昨天開示說,心即是佛,只要淡泊知足,慈悲包容,提放自如,無私無我,力行三好四給,就能獲得幸福與安樂。

他希望今後所有的佛光人都能涵養「知足淡泊」的性格,擁有「慈悲包容」的心胸;學習「提放自如」的灑脫自在;圓滿「無私無執」的人格,共同爲人類的幸福與安樂奉獻心力,創造現世幸福安樂的「人間佛國」。

星雲大師昨天下午在國際佛光會2012年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以「幸福與安樂」爲題發表演說,揭櫫通往「幸福與安樂」之道。

大師指出,世間上,有人追求物質的快樂;也有人從淡泊知足中獲得精神的快樂。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雖沒有華服莊嚴、沒有美食慾樂,但是不貪求,人品道德自然高貴。

星雲大師引顏回陶淵明弘一大師爲例,認爲他們以無爲有德行,在淡泊知足中涵養道德人格,爲後人示範了「空無」的生命哲理

而淡泊知足產生慧之力,能淡就能定,就能重新估定人生意義價值

大師指出,慈悲,是衆生共有的財富,不是佛教專有。佛光會成立之初,他就訂下〈佛光四句偈〉,作爲全球佛光人奉行的準則。其中「慈悲喜捨遍法界」便是期許大家開展自己的心胸,效法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將慈悲喜捨普利一切有情

不過,光有慈悲包容還不夠,必須輔以智慧。不少人曲解慈悲的涵意,變成姑息縱容;甚至使慈悲淪爲罪惡根源。例如:濫行放生,反而傷生害命;濫施金錢,反而助長貪婪風氣。因此,真正的慈悲包容必須以般若智慧爲前導

大師強調,慈悲,沒有敵人。有了慈悲,就能擁有善緣;有了慈悲包容,自然凝聚衆人之力,得道多助。

針對提起與放下,星雲大師表示這是一體兩面、同等重要,提起,是一種發心,是一種忍耐,是一種智慧。放下,是隻問奉獻付出,不計個人得失的菩薩道精神。

大師說,佛門裡有句話:「莫嫌佛門茶飯淡,僧情不比俗情濃」,沒有私情的執着,看似無情,裡面卻蘊含無限慈悲,無限智慧;在平淡中才是最真,在平常中才能久遠。

無,不是沒有原則,而是有更大的原則;無,不是沒有是非,而是有更超越的慈悲。在佛法裡,法無定法,權衡輕重就是聖者的智慧了。尊重別人,包容一切,幸福快樂也會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