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獨立書店點亮城市心燈(上)

一說起臺灣書店讀書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誠品書店,誠品開創了自己獨特的模式,把書店和多元化經營,如文創、文教論壇講座等等元素融合在一起,重新定義、塑造了書店這個空間。這些年來,隨着兩岸交流的日益擴大,誠品書店也成爲兩岸實體書店的標誌與風向。

而在臺灣,除了隨處可見的「誠品元素」以外,還有着許多書友們津津樂道的獨立書店,特別是在溫羅汀一帶,這裡環繞着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和臺北科技大學,各類獨立書店鱗次櫛比,成爲臺北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而同樣在北京成府路的兩頭連接着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向北還有中國人民大學。成府路自然也成爲北京獨立書店的聚集地。我也算是個愛書者,在臺大學時就常常走訪各個書店,如今在清華大學,更是成府路上書店的常客。

在這個電子閱讀與碎片閱讀的時代裡,獨立書店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但無論是在汀州路深處的古今書廊,還是在成府路大街上的豆瓣書店,總有一盞燈爲讀書人亮起,在這個偌大的城市裡,便不會感覺到孤單。這是一間書店的幸運,更是一座城市的幸運。

溫羅汀書店羣像

我在臺大唸書時,課程壓力並不緊張。放課後,從臺大正門出來,四處張望,一是思考去哪裡填飽肚子,是來一個半肥半瘦的刈包,還是吃一碗豬骨拉麪;二便是思考去哪裡豐富精神,是去墨香書店淘一本二手書籍,還是去聯經書店看看新書資訊。在溫羅汀附近諸多書店裡,我最愛的,非數唐山不可。

唐山書店入口極不起眼,反倒是旁邊的「科見美語」更爲醒目,以至於一不小心就會錯過,等回過頭來,才發現已經在書店入口。書店位於地下,入口狹小昏暗,樓梯兩旁貼滿了海報,只留出一人進出的位置。躬身下探,走進書店,空間豁然開朗,書籍都攤開平鋪在桌上,一眼便能望見書店全部。書店地上的瓷磚大半都已脫落,日光燈也不甚明亮,但這一切似乎都在向來着表明:在這裡,書纔是主角。

這裡販售的書籍,多是人文社科類,也有一些小衆書籍。關於唐山書店,有太多回憶,曾經在這裡,一呆就是一整個下午加晚上,我記得本來只是來找一本課程用書,卻被另一本不相干的書吸引過去,又接連看了好幾本,竟然忘了時間

大概唐山書店對於讀書人來說,就像是一個桃花源,身處書海之中,自然也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除了唐山書店,我還喜歡去茉莉書店和胡思書店「淘寶」。茉莉和胡思顛覆了我對二手書店的想像,原來二手書店也可以裝修如此精緻典雅,尤其是茉莉。茉莉書店入口處設有估書檯,接收人們帶來的二手書,一些區域需要拖鞋進入,人們席地而坐,肆意讀書。雖然書店裝潢精緻,但圖書的售價並不昂貴,我在這裡挑選了好幾本胡適的集子,現在都還陳列在書架上,每每翻開這幾本書,便想起那段在臺北生活的日子,彷彿還帶有一點茉莉花香。

除了這些書店,還有專賣舊書的古今書廊,賣英文書書林書店,賣宗教書籍的真理書房,賣繪本花栗鼠本館,賣女性書籍的女書店,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我常常告訴去臺北上學或者旅遊的朋友,如果你愛書,就去羅斯福路吧,把你在臺灣的一半時間,一大半時間統統留在這裡,對於愛書的人,這裡就是天堂,它滿足你的一切,它滿足你最初始的求知慾,滿足你靈魂最深處的感動。

成府路書店特寫

北京和臺北有不同的城市文化,孕育出屬於自己特色的獨立書店。近些年,「誠品模式」帶動大陸的實體書店,重新規畫自身空間,並轉向多元化經營戰略。如南京先鋒書店,成都、大連的方所書店,還有遍佈各地的西西弗書店,都是這類書店的代表。實體書店的復興熱潮帶動了更多人走進書店,享受自己的閒暇時間,但要說起北京的獨立書店,愛書的人有自己的回憶……

在成府路和中關村大街上,風入松書店、國林風書店和萬聖書園並列爲三大學術書店。其中,風入松書店開業最早,後來的國林風、野草、萬聖書園、雨楓書店、晨光書店和豆瓣書店,大家都「擠在」這條路上,各自擁有一批忠實的讀者。如同溫羅汀書店的不同樣態,成府路上的書店也「各有專長」,如豆瓣多賣舊書和一些經典書、暢銷書,野草的書籍折扣較大,也賣教材,雨楓書店則類似臺北女書店,是一家女性書館,而晨光書店專營宗教類圖書

我不僅是這些書店的書友,還身體力行,去探訪這些書店的歷史,尤其是豆瓣書店。豆瓣的老闆小鄧小卿是一對夫婦,曾經都是風入松的店員,後來他們在成府路上開了這家豆瓣書店。豆瓣的書多來自各大出版社的倉庫,小卿親自去挑選。選書是他最在意的環節。他在大學唸的是中文系,因此他挑選的書籍,多是自己熟悉的人文社科類,有不少舊書。有趣、有深度、足夠經典是他選書的標準。

小卿常和前來採訪的媒體談起2010年夏天的「搶書」事件。當時他花了一萬多元從中華書局「搶購」回一百多本特價古籍,拉回書店已是凌晨,回來一看,「謔,那陣仗,可惜那會兒沒有直播行業!」--書店門口本就不寬敞,摩肩擦踵地站滿了人,多是附近學校的師生,提前聽到古籍到貨的消息,趕來「搶書」。

電子商務逐漸興起

書剛到時先是混亂,接着人羣安靜下來,有人幫着把書運到書店後部的狹小倉庫裡,然後拆包。拆出一本,裡間的人喊出書名,要買的人則在外屋迴應,書再被慢慢傳遞到買書人的手中。

那時的成府路,像極了一個文藝的理想國。獨立書店、地下酒吧、不同類型的咖啡館,兩所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詩人、民謠歌手、藝術家、知識分子,這些身分迥異的羣體共同在成府路上搭建起一個試驗場。人們在這裡談論後現代,談論瘋癲與文明,至於後來興起的「互聯網+」、電子商務等等,還在旁邊的中關村大街悄悄醞釀。

臺灣獨立書店依舊興盛的樣態不同,在大陸,特別是北京,懷念過去並不能讓小鄧和小卿填飽肚子,如何繼續存活下去,纔是更現實的問題。(待續)

(之秋/北京清華大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