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探討 海滄曾風華絕代
16世紀傳入歐洲的第一張中國地圖《古今形勝之圖》是明朝嘉靖34年(西元1555年)在廈門海滄金沙書院重新刊印的,也稱金沙書院版古今形勝圖,附近的月港就是明朝中後期全大陸最興盛的貿易港口。撫今追昔,海滄15日舉辦「大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學者們特別關注如何再現風華。
廈門市委常委、海滄臺商投資區黨工委書記、海滄區委書記林文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古今書廊總監、中華鄭和學會前理事長賴進義在研討會開幕式上致詞。
海峽兩岸大專院校和學術研究機構,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美國和香港的專家學者等共計100餘人參加。
林文生指出,海滄地處閩南金三角突出部、九龍江口南岸,三面臨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這條海路在過去千百年間連通着東西方,促進商貿往來、實現互惠合作,更促進文明對話、實現人文融合。因應這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海滄在明末清初成爲海外貿易最大港口——月港的重要組成部分,走出了開臺王顏思齊、海洋赤子周起元等拓海先驅,見證了海滄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歷史角色。
新時代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爲古老的海路賦予新的內涵,將爲世界經濟增長開闢新空間,更爲海滄的發展提供難得的歷史機遇。海滄切實推進中歐中亞班列建設,有效連通臺海,輻射日韓、東盟、歐洲地區,實現了「海絲」「陸絲」的無縫對接,成爲「一帶一路」的重要通道。
高翔則表示,月港曾一度是中國最大外貿口岸。1567年明朝隆慶皇帝批准,月港爲中國唯一合法的民間海外貿易港口,曾開闢了18條航線,與47個國家有商貿往來,對中國乃至世界文明進程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月港時代,開啓了全球化的大航海時代,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掀起了人類大航海時代的序幕;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1522年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加快了全球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