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兩月的出口看產業鏈轉移

老是會在網上看到一些關於中國出口訂單驟減,訂單轉移到東南亞之類的新聞,

其實我每次看到這種消息內心都是很淡定的,因爲雖然低端產業鏈的確在發生向印度,越南遷移的現象,不然這兩個國家何以近些年經濟增速都還不錯呢,

但這麼多年產業的發展規律告訴我們,經濟和產業發展不存在一夜之間崛起的事情,也不存在一夜之間的衰落,註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二戰以後到現在都七八十年了,全世界真正趕上來並且進入到發達經濟體的只有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以色列等少數幾個經濟體,而全球國家和地區中的發展中經濟體可是有大約150個,而即使是這些東亞文化圈經濟體,也是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和努力,

日本1966年人均首次突破1000美元,到1992年憑藉着日元升值歷史首次人均突破三萬美元,耗時26年;

韓國1977年人均首次突破1000美元,到2017年才歷史首次人均突破三萬美元,耗時40年;

臺灣1976年人均首次突破1000美元,到2021年才歷史首次人均突破三萬美元,耗時45年。

中國大陸2001年人均首次突破1000美元,到2022年耗時20年的時間人均也才1.27萬美元。

以上都說明,一個經濟體要想發展起來,是必須要經過長期的奮鬥的,沒有幾十年的時間是不行的,中國製造這麼大的產能,怎麼可能一夜之間就轉移到東南亞,印度呢?必然是一個緩慢的,長期的過程。

同樣的一個經濟體的衰落也並不會有那麼快,二戰到今天七八十年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什麼的依然發達,日本經濟都停滯了二三十年了,日本也只是從全球第二跌成了第三大經濟體,人均依然有三萬多美元,所以說要想抹平差距,哪有那麼容易。

即使是像我這種對中國的發展前景比較樂觀的人,也只是預測到2030年人均突破2萬美元,進入發達國家門檻,而這時候建國已經超過80年了,改革開放也超過50年了。

所以東亞經濟體都要耗時幾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你說印度,越南能在一夜之間就突然完成,把中國的訂單都搶了,這怎麼可能呢。

經濟和產業發展是有其客觀規律的,先不說技術突破的困難,你想建一個大型工廠,從前期的招商引資談判,到工廠選址和規劃設計,到動工,到完工,到良率和產能提升,到成本降低,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通常得幾年的時間,而且即使完成了這個過程,也並不能保證工廠就一定具備最強的競爭力,誰說新設立的工廠就一定能競爭過已有的工廠呢?

華爲這麼強的公司,進入汽車領域也幾年了,合作伙伴的工廠也建好了,但現在不要說和比亞迪,特斯拉比了,搭載華爲方案的汽車銷量還競爭不過國內的造車新勢力。

就拿半導體產業來說,從2018年中興事件開始我國已經舉國重視並且投入到該產業的發展,到今天已經2023年了,五年時間過去了,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很多企業的營收有了幾倍的增長,但是在全球的絕對份額依然比較低,距離世界一流的目標還是有很大距離。

中芯國際是2000年成立的,到2022年花了二十多年時間,營業收入依然不到臺積電的十分之一。

如果有新聞說,臺灣地區,韓國,美國的芯片產業一夜之間訂單驟減,產能轉移到了中國大陸,那這種新聞肯定是譁衆取寵的,

說到這裡,我查了下1-2月的各經濟體的出口情況,都是按照美元計算

中國大陸下降6.8%;越南下降10%;韓國出口下降12.1%;臺灣更慘一些,1月份出口下降21.2%,2月份下降17.1%;汽車出口大幅增長成爲中國大陸1-2月出口最大亮點,出口金額增長了65.2%,達到140.25億美元。

這四個經濟體都過春節,春節期間都放假,所以可比性是非常高的,中國大陸反而是其中出口下降最少的。

印度一月份的出口也下降了4.6%,同樣處於疲軟的狀態。

實際上從東亞+東南亞經濟體的出口疲軟表現看,主要還是歐美的需求下降了。

客觀的說,中國大陸的低端產業鏈的確正在發生向越南,印度遷移的現象,但是我一直反覆說的,產業的價值創造是倒三角的,也就是上方的中高端產業創造了大部分的價值,低端產業創造的價值遠小於中高端產業,低端產業最大的好處就是能提供大量低收入的就業崗位,畢竟是勞動密集型。

或者說,中高端產業和低端產業的價值分配也是符合二八或者三七定律,也就是中高端產業創造了70%-80%的價值,而低端產業創造了20%-30%的價值。

這個數值並不是我隨口說的,全球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總量就佔全球的60%多,他們掌握的基本是高收入的中高端產業,加上中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也掌握了不少中高端產業,加上其他發展中國家或多厚少也有些中高端產業,因此合計百分之七八十是差不多的。

因此我們的核心在於我們產業升級是否順利,因爲向上纔是真正廣闊的價值空間,畢竟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總量是越南的100倍以上,從他們手裡通過產業競爭拿到一些產業份額過來,這個蛋糕可是就太豐厚了,財富更多了,剩下的是分配問題。

產業升級突破還會帶來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是否遷移產業鏈的決策權在中國手裡,就拿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說,儘管耐克,阿迪這些外資品牌早就把大部分產能遷移到越南等國家了,但是中國目前仍然是全球最大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國和出口國,並且遠遠超過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國家,爲什麼?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爲中國本土的企業崛起了,像安踏,李寧,雅戈爾,波司登,百麗等品牌,都是在國內生產。

下圖是百麗鞋業在貴州銅仁的工廠,來自貴州日報2022年2月的報道。

同樣的,如果說今天蘋果公司在決策是否搬遷其供應鏈有強大影響力,那如果國產電子品牌能替代更多蘋果的份額,則這個決策權就更多的轉移到了中國自己手中。

總之,我們要認識到,不管是向上的產業升級突破,還是低端的產業鏈外遷,都是一個緩慢的,逐漸的過程,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就拿過去的兩年來說吧,由於疫情管控得當,中國在出口金額幾乎是越南10倍的情況下,出口增長甚至比越南出口增長還快,

2022年相比2020年,按照美元計算中國出口增長了39%,而越南增長了31.5%。

所以說趕超和追趕哪有那麼容易,這句話對中國適用,對越南,印度也同樣適用。

而對我們來說,最爲重要的工作,也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則是向中高端的產業升級和突破,哪裡纔是真正的主戰場,不僅僅是極爲豐厚的價值,而且意味着增強對低端產業鏈是否轉移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