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不泥古 創新不離宗(一線探民生・保障人民健康②)

核心閱讀

廣東充分發揚中醫藥傳統,持續推動中醫藥發展:通過成立中醫經典病房、創辦傳統療法中心、搜尋民間療法,更好地傳承中醫經典;根據羣衆的健康需求設立治未病門診,設立互聯網醫院促進服務升級;與西醫優勢互補,採用高新技術,加強學術研究,讓中醫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在創新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涼茶、喝靚湯、吃藥膳、講養生……在廣東,中醫藥文化深入人心,中醫藥的發展也在不斷傳承創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療效之正

傳經典之方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更關注的是得病的人,而不僅僅是人得的病。即使都是咳嗽氣喘的表徵,開的方子也會不一樣。”去年2月,廣東省中醫院中醫經典科主任顏芳抵達武漢一線,剛到漢口醫院,就跟團隊用了半天時間查房,瞭解每個病人的不同情況,研究具體的治療方案。

有少數病患從半信半疑到心服口服,其轉折點就在於療效。顏芳說,“經過抗擊新冠疫情中的實踐,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中醫的價值。”

2010年,廣東省中醫院成立中醫經典病房,這是一所運用中醫經典理論和名家經驗治療各種急危重症和複雜疑難病探索性病房。“當時誰都不知道能不能做好。”顏芳說。

“中醫必須遵照自己的規律,讓經典迴歸臨牀、臨牀迴歸經典,才能守住中醫文化的根。”熟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鑽研古代名方,再與臨牀實踐相結合,成了顏芳與同事們精進醫術的工作日常。

歷經10年的探索和歷練,止痛用鍼灸、治療急性心衰用純中藥等,都成爲了中醫經典病房的治療常規。“中醫好不好,關鍵看療效,這是根本,是最要守住的東西。”

除此以外,廣東省中醫院還創辦傳統療法中心,彙集全國老中醫、名家名派多種醫療法,着力挖掘整理各類中醫特色療法,並在臨牀中推廣應用。2009年,該院啓動了“杏林尋寶”活動,從全國各地基層醫生中搜尋散落在民間的各種中醫技術與療法。

“很多民間療法傳承了中醫古老的理念和方法,但有時只在家族、個人醫館中傳承,逐步被邊緣化,甚至斷代了,這是巨大的損失。”該院名醫工作室主任老膺榮多年負責“杏林尋寶”項目,“安全、有效是我們的原則,只要符合這兩點,我們就主動吸收、學習。”

需求爲導向

服務更完善

“未病先防、已病防變、愈後防復”的防病治病理念是中醫的一貫堅持。隨着中醫重視預防保健的理念深入人心,“治未病”也成了越來越多人的健康需求。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未病門診科室內,十幾張牀上躺滿了來做理療的人。有的身上扎着針,有的在做艾灸,門口的問診臺還排着隊。

“身體有什麼不舒服?睡眠好不好?”醫生許洪偉忙活不停,一邊說着,一邊將手指頭搭在患者的手腕上把脈,還不時看看舌苔,“一天就看好幾十個人,早上8點就有人等着,有時晚上7點還沒結束。”

“治未病門診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人們提升身體健康狀態,讓一些在亞健康狀態的人羣能夠恢復健康狀態,或者幫患病人羣減緩疾病症狀或復發等。”據治未病科負責人鄺秀英介紹,別看現在門庭若市,在科室成立之初,看治未病門診的人數屈指可數。直到有患者從中獲益,口口相傳,門診人數開始多了起來。

“之前睡眠不太好,總是覺得乏力頭昏,聽說這個門診可以調理,我就想着來試試。以前是有病纔到醫院來,現在觀念變了,沒有生病也得預防。”提前在網上預約掛號的吳先生在一個多小時的調理之後,總是通氣不暢的鼻子也舒服了許多,“在網上預約時間,開了藥也可以配送到家,省了等待的時間,太方便了。”

“醫院除了治未病門診,還通過建設互聯網醫院,讓患者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遠程諮詢、遠程會診、檢查預約、製劑配送等一系列醫療服務。”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書記章遐義表示,“創新中醫藥醫療服務模式,還是要以羣衆需求爲導向。”

據瞭解,近年來廣東中醫藥服務體系日益完善,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到2020年末,廣東省已建成184箇中醫“治未病”服務平臺,中醫“治未病”年服務量近2000萬人次。全省有中醫醫療機構含村衛生室)2.3萬家,全省醫療機構中醫診療服務人次1.8億,已建設1715個基層中醫院,中醫藥服務覆蓋全省100%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形成基層中醫藥“15分鐘服務圈”。

中西醫結合

產學研一體

佛山自古習武風氣濃厚,歷史上武館曾多達400多家,習武難免出現跌打損傷的情況,故而中醫正骨底蘊也非常深厚。

前不久,家住清遠市張女士帶7歲的兒子來佛山市中醫院複查,“之前孩子在學校玩鬧,胳膊骨折了。聽說這裡的中醫正骨很有名,我們就立即趕來。醫生先摸骨,再進行手法復位,最後用夾板固定,很快就讓骨骼正位了。”

主治醫生符名�S看了拍的片子,表示骨頭癒合得不錯,這讓張女士放下心來。“中醫的望聞問切是宏觀辨證,西醫中的影像、病理是微觀辨證,中西醫結合,能讓患者得到最合適的治療。”符名�S認爲,中醫的發展應當與現代社會接軌,與西醫優勢互補。

看完醫生,張女士帶孩子去取藥。不同於傳統中醫處方的大包小包藥材,張女士只帶回一個圓形小盒,裡面搭配了五味中藥飲片濃縮提取的顆粒。每次服藥,只需要打開其中一格,用開水衝調這些小小顆粒即可。“現在喝中藥真方便。”張女士說。

這種中藥配方顆粒由一方製藥公司生產。這家擁有幾十臺現代監測分析儀器現代化生產線的企業,採用新技術,將中藥材提取、濃縮、制粒。總經理程學仁表示,爲了讓中藥高質量發展,企業必須從源頭抓起,致力於中藥全產業鏈發展。從中藥材種植基地、藥材安全性檢測和成分含量測定,到中藥炮製規範流程等,都必須運用現代化的設備儀器,加以科學嚴格的管理。

“中醫藥發展的前景越來越廣闊,必須要加快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建設。”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醫藥局局長徐慶鋒介紹,目前,廣東形成了一批實力居於全國前列的中藥骨幹企業和龍頭產品。2019年,廣東省中藥工業實現營業收入614.27億元,約佔全國中藥市場規模的10%,中藥消費市場在全國名列前茅。

爲了支持“嶺南中醫藥現代化專項”,廣東省財政投入1億元,“金蓉顆粒”和“蛇牀子香豆素軟膏”分別於2018年、2019年,獲批中藥新藥註冊上市。此外,“青蒿素哌奎片”獲得40個國家專利授權,提升了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徐慶鋒表示,要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和作用,推動其傳承創新發展,讓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之路行穩致遠。